学术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泛泛来说,和日常语言特别是口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更加严谨。
这种严谨有各种表现,如会给出精确的数据,大量使用“因为”“据此”之类的推理指示词,有很多专业术语,有时候是晦涩。
这种风格和学术研究的本性相匹配。学术研究毕竟不是闲谈,因此对精确性、系统性等有更高的追求,于是在语言层面也有相应的表现。
经常有编辑会以“太口语化”为由要求作者修改表述方式,这种要求往往并不合理。
因为如前所述,有学术味儿的表述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用口语就能表达清楚,干嘛装出一副学术味,增加理解成本?
但中文期刊愚蠢惯了,成天舍弃本质追求表面,或者准确说来,从来没认识过本质,因此常有各种愚蠢的要求,比如摘要不能出现第一人称。
我们回来谈学术语言。
可以说,学术写作最好的状态是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但很多时候这确实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是用复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简单的道理。最糟糕的是用复杂的语言表达肤浅的道理。
但你别说,不少人挺着迷于用复杂的语言表达肤浅的道理。因为他们着迷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如何获得那种深刻的姿态。
换到读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文章因为写得很清楚而让人觉得好像没啥了不起,有些文章因为写不清楚而让人觉得好像很难很深。
能准确判断出这种假象大概是种挺难得的学术品味——照理说这是最基本的学术品味,但实际上挺难做到的。
之前集中看了几本刘勃的书。
我很欣赏刘勃,但他的书经常遭遇一些姿态很高的苛刻评论。
蛮常见的一类读者,就是遇见那种做出那种实证、严谨的派头就马上被镇住,碰到举重若轻的却只会看到轻的表面,然后忙不迭出来贬低一番显示自己的专业严谨。
学术修辞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就是本末倒置了。
很多读者缺乏分辩力,很多作者则利用读者的这种弱点,靠学术修辞装出深刻的样子。
我们一般把这个叫“腔”。除了学术腔,还有很多腔。
所谓装腔作势,都是假扮成自己实际没有达到的良好样子。本应自然流露、与内容相适配的东西,变成了被刻意包装出来欺骗外行的东西。
怎么才能不被学术修辞欺骗呢?
别指望能有什么便捷的鉴定指南,相信存在这种指南的人倒往往就是容易受骗的人。
品味、判断力的养成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总体性过程,多半还需要点悟性。
知识的创造需要成本,
您的支持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如果 你喜欢纸质刊物的踏实感,
可以带本《三联生活周刊》在身边
优质纸媒代表,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