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在上海图书馆翻阅中国中学生的历史课本时,脸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课本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章节,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中国战场的细节:从青岛战役到滇缅公路,从劳工营到南京大屠杀。这些内容在西方教材中往往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完全缺席。这种认知差异让他不禁感叹:中国人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理解,似乎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巨大鸿沟。
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战争的时间认知上。在西方语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 1914 年萨拉热窝事件,结束于 1918 年停战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1945 年日本投降为终点。但在中国的历史叙事里,战争的时间线被大大拉长。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二战的东方起点,而 1914 年日本对青岛的进攻,则被看作一战在亚洲的延伸。这种时间界定的不同,源于中国作为战场的特殊性 —— 战火在中国土地上燃烧的时间,远超欧洲主战场。
战争的空间认知差异更为显著。西方教科书里的一战地图,重点标注着马恩河、凡尔登等欧洲战场;二战地图则充斥着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等标志性地点。中国学生熟悉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地名:淞沪会战的四行仓库、长沙会战的捞刀河、滇缅战场的松山。这种地理认知的错位,折射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独特的战场角色 —— 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承受了来自日本的主要军事压力,其战场空间自然成为历史记忆的核心。
在战争的性质理解上,中西方也存在微妙分歧。西方普遍将一战视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则是反法西斯正义之战。中国的历史叙事则更强调战争的民族解放属性: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遭受 “巴黎和会” 的屈辱,催生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二战中中国的抵抗不仅是反法西斯斗争,更是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这种认知差异,源于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始终处于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
对战争贡献的认知分歧尤为突出。在西方主流叙事中,一战的胜利归功于协约国的军事同盟,二战的胜利则强调美苏英的主导作用。中国的历史叙述则着重强调自身的牺牲与贡献:一战期间,14 万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承担最危险的挖掘战壕、搬运弹药等工作,其中 2 万多人长眠异国;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日军无法北攻苏联、南进澳大利亚,为反法西斯同盟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些贡献在西方叙事中常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战争的记忆载体也反映出认知差异。西方纪念一战的重点是士兵公墓与无名烈士碑,纪念二战则聚焦于集中营与诺曼底登陆纪念馆。中国的纪念空间则呈现出不同形态:青岛的日德战争遗址、上海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云南的滇缅抗战博物馆。这些场所承载的记忆,更多是平民的苦难与民族的抗争,而非军事战略的胜负。
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独特经历。一战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被迫卷入列强的纷争,战后却沦为牺牲品;二战时,中国是最早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之一,也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之一。这种从屈辱到抗争的历史轨迹,塑造了中国人对战争的独特理解 —— 战争不仅是国际势力的博弈,更是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西方对中国战场的忽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由战胜国主导构建,中国虽为战胜国,但因国力衰弱,话语权有限,其战场贡献难以进入主流叙事。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进一步边缘化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直到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才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差异并不意味着对错之分,而是不同历史主体基于自身经历的记忆重构。中国的历史叙事强调民族抗争,是为了铭记屈辱、珍惜独立;西方的叙事聚焦欧洲战场,源于其历史经验的中心地位。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打破历史认知的单一性,构建更全面的世界大战图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知正在逐渐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作用,好莱坞电影也出现了反映滇缅战场的内容。中国的历史教育也在增加对全球战场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更宏观的战争认知。这种双向的理解与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避免战争悲剧重演的重要前提。
两次世界大战早已落幕,但关于战争的记忆与理解仍在不断演化。中西方认知的差异,提醒我们历史并非绝对客观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声音共同书写的多棱镜。唯有倾听不同的历史叙事,才能拼凑出更完整的战争图景,真正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以及和平的珍贵。在这个意义上,认知的差异不是隔阂的理由,而是相互理解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