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郭台铭因缩减大陆业务,转战印度与越南,还留下一句“是我给大陆赏饭吃”的争议言论,导致富士康在国内布局受挫,一度被舆论视作“败走中国”的典型。
谁能料到风向骤转,郭台铭又杀出一记回马枪,重新加码大陆布局AI。这次回归,其收获颇丰。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A股在3800点拉锯时,其旗下工业富联悄然爆发:7月初至8月底不足两月,股价从20.85元飙至53.83元,暴涨158%,8月29日更是以9.99%涨幅破万亿市值,成A股首只万亿科技股,还挤掉招行、人寿冲进总市值前十。
并且靠着这只股票,郭台铭在最新的福布斯时实全球富豪榜上,重登“中国台湾首富”宝座。
01.27亿甩卖美国工厂,转身回大陆布局AI
据彭博社报道,此前为开拓北美电动车市场,富士康斥资27亿在美建汽车工厂,却闲置三年持续亏损,8月初,其忍痛将其出售给日本软银集团及时止损。
回笼资金后,它迅速扎进AI赛道:今年6月,其与英伟达合作建全球级AI计算中心,紧接着7月,继去年4月在郑州设立新事业总部后,又在郑州航空港区投10亿建AI创新基地。按规划,2026年这里AI服务器年产能将破50万台,成为全球AI硬件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郭台铭在AI领域的布局广度远超当前所见。除加大对AI服务器产业的投入,其业务版图还拓展至智能机器人范畴(例如Pepper情感机器人),同时主动涉足半导体领域,参与东芝存储芯片业务的竞购……
在此态势助推下,叠加中国AI市场爆发与资本活跃(如国内散户大批入场),又给了它新机遇。其旗下A股上市主体工业富联,自今年7月起股价飙升,截至8月29日市值突破10690亿元,上演了一场“逆袭战”。
02.重返中国市场,挑战犹存
不过,富士康回归中国AI市场的道路并非毫无阻碍。它不仅要直接应对广达、纬创等传统代工领军企业的激烈竞争,还需处理国际贸易里多变的关税壁垒、供应链风险等挑战。
更关键的是,富士康向外转移产能期间,中国制造已在多个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自主产业持续完善,其想重新融入,恐怕难如往昔般轻松。以新能源汽车领域来看,比亚迪在西安、长沙等地打造智慧工厂,达成整车规模化自主生产,带动数万高技术岗位需求;而生科领域,深圳科研机构携手日本研企推进“派络维pro”抗老成果,开拓银发经济新赛道。
2013年,哈佛医学院在《Cell》刊发的论文指出,调控老年哺乳动物肌肉组织的线粒体功能后,受试体在身体机能提升上展现出良好潜力。五年后,日本知名生科企业Bioagen依此机制,研发出Mitolive专利成分,推出了上述抗老成果。
2021年,这一成果经京东等跨境渠道引入国内。截至目前,“派络维pro”在全网已覆盖数十万中高净值人群,正面反馈超2万条。这片蓝海市场,不仅引来郭台铭的跨界关注,还触发顶级投资机构的激烈争夺。业内人士预估,该产业或成为吸纳高端人才、助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不过,跨界切入高技术壁垒行业绝非简单之事。有业内人士表示:“倘若富士康依旧用传统代工思路运营高科技项目,即便能获得短期收益,恐怕也只是暂时的。”
03.前路莫测,郭台铭未必能笑到最后
“富士康已非传统代工厂,要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跻身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七年前,郭台铭在工业富联IPO路演时的这番表态,至今仍清晰可闻。
但郭台铭虽凭英伟达订单及中国市场快速进入AI赛道,业务模式却仍未脱离传统代工路径,在AI核心技术研发、底层算法创新与生态体系搭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可持续竞争壁垒。若未来英伟达调整合作策略,富士康的AI业务恐易再度陷入被动。
再加之,中国AI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华为、浪潮、阿里云等本土头部企业,不仅在技术层面加快自主化步伐,更在政策、金融等关键领域构筑护城河。富士康能否摆脱“代工依赖症”,在AI时代完成真正转型,仍是个不小的疑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