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朝鲜举行了最为隆重的战死官兵纪念仪式,101名战死士兵的头像高高悬挂在大厅显著位置,朝鲜领导人亲自出席对他们的表彰。按照朝鲜官方披露数据,朝鲜士兵在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中战死101人,这个数据明显低于韩国官方情报部门披露数据,更少于韩国媒体报道的数据,也低于主要专家预测的数据。8月22日,朝鲜国家电视台公布了一段朝鲜士兵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与乌军交战的视频。
视频显示,朝鲜士兵在白雪皑皑的战场上前进,在废墟和翻倒的车辆之间穿梭,并向敌军发射炮弹和导弹。乌克兰方面曾经披露数据称,朝鲜士兵战死了3000多人,很显然乌方严重虚报了朝鲜士兵死亡数据。朝鲜高规格纪念战死士兵,发生在库尔斯克战场的战例细节也就不再保密,一些战斗中内幕也开始披露出来了。
1
进入俄罗斯作战的都是精锐,朝鲜士兵战斗力、战斗精神、战斗意志和战术应用能力等都超出外界预期。朝鲜是采取先军政治的国家,军人在朝鲜社会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尽管朝鲜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是朝鲜军人的利益还是能得到保障。朝鲜这一次前往俄罗斯作战的主要是精锐部队,其中大部分来自特种作战第11军团风暴部队。
尽管经济水平与韩国差距比较大,但是朝鲜精锐部队士兵的基本待遇却比韩国普通士兵高,这就是外界不知道的事情。朝鲜精锐士兵都是经过严格政治审核选拔上来的,在战斗意志上明显要高于乌克兰士兵。朝鲜长期与世界割裂开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外界对朝鲜军队的训练水平了解较少。朝鲜军队在高科技作战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是在传统的战术和作战素养方面并不差。
朝军在战场上采用了源自抗美援朝战争的 “三三制”突击战术,老兵带新兵组成三角阵型,三人分工明确——主攻、掩护与火力支援。尽管这个战术并不新鲜,但是朝鲜方面把这个战术应用的十分娴熟,并且十分灵活,在乌克兰战场还是非常适用。朝鲜现代工业水平与韩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在军工领域却一点也不落后。在乌克兰战场,朝鲜士兵的现实表现都超出外界预期。
2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朝鲜小分队死守阵地,连续顶住乌军6个波次进攻,最后时刻高喊向我开炮口号引导炮兵打击与敌人同归于尽,展现了令世界震惊的英雄气概。朝鲜电视台近期公布的画面展现了现代战争中罕见的英勇场景,赵哲元少校带领11名特种兵组成的12人战斗小组,在弹尽粮绝情况下身负重伤,依然坚守阵地。
据报道,这个小队在排长带领下,尽管队员都不同程度受伤,弹药也十分短缺,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阵地,连续顶住了乌克兰6波次进攻。赵哲元在经过与乌克兰军队的6波次激战之后身负重伤,但是在最后时刻还是拒绝投降。赵哲元最后带着11名士兵高喊“愿我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向我开炮”的口号,引导俄罗斯炮兵进行轰炸。
最终这个小队的12人全部与敌人同归于尽。面对杀红了眼的朝鲜士兵,乌克兰和北约雇佣兵都十分胆寒,因为他们杀的太凶了。41岁的罗南石身中16弹、四肢俱损,仍抱着炸药包扑向乌军碉堡枪眼;31岁的金京右臂被机枪打断,竟用左手连续投出6枚手榴弹端掉敌据点。平均年龄30岁以上的朝鲜士兵,展现了东亚战场特有的作战风格:宁死不屈、绝不投降的战斗精神。
朝鲜士兵不仅仅非常英勇而且战术素养一点也不差。据报道,朝鲜士兵在仅仅携带轻武器,缺乏重武器支援背景下,在库尔斯克战场一个星期,连续打败乌军和北约雇佣军,夺取4个重要村落。朝鲜士兵突击队更多多次深入到乌军后方作战,切断乌军补给线,给乌军造成较大心理阴影。美国智库CSIS评估认为:“朝鲜通过有限参战,已在无人装备运用、远程火力协同等领域取得了相当于其过去5到8年的训练成果”。
3
朝鲜士兵参战拥有极高战略价值,给韩国及西方国家造成震撼,让外界不敢轻易对朝鲜动武。参战朝军多是30岁以上的部队骨干,舍命换战术价值的背后,是冷冰冰的战场经济学。与传统认知不同,朝鲜采取的实际上是“精准参与”策略,用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回报。朝鲜参战部队总数约1.1万人,按101人阵亡计算,阵亡率不足1%,远低于俄乌双方平均水平。
朝鲜通过出兵俄罗斯,成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朝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第四条明确规定军事互助,朝鲜这次出兵,是在兑现承诺,也是在向全世界释放信号,朝鲜是非常能打仗的,对韩国也是一种直接的威慑。金正恩用101人的牺牲,换来了技术、资源、地缘政治杠杆,以及一支经过实战淬炼的现代化军队,让韩国和西方更不敢轻举妄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