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中的气温随时间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呈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呈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随时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呈现时间可能提早也可能落后。比方,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呈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呈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别。气温日较差小于地外表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高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呈现时间也越滞后。
0 1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要素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普通热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时节
普通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域,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呈现在春季。由于固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昼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域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空中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流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四周空气的调理,白昼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才能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淡色土和湿润严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由于晴天时,白昼太阳辐射激烈,空中增温激烈,夜晚空中有效辐射强降温激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
不管什么地形,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是空中长波辐射。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均匀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域月均匀最高温度在7月份呈现,月均匀最低温度在1月份呈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均匀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0 2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要素
(1)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要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到达46℃。低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
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关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域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普通状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地形
普通状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
云雨多的地域小于云雨少的地域。
(5)植被
有植被的地域小于裸地。
链接高考
(2022·辽宁·高考真题)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左图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右图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可知( )
A. 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 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 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 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 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
A. 冷空气聚集多
B. 水汽蒸发强
C. 海平面气压低
D. 降水量较大
3. 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
A. 等压线稀疏区
B. 气旋大风区
C. 等压线低值中心
D. 气旋降水区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位于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A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D正确。所以选D。
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正确;该地气温较低,水汽蒸发较弱,B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A。
3.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杨树赛场丙气象站气温低于丁气象站,说明近地面气温较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对流运动较弱,大气性质稳定。等压线稀疏区大气性质稳定,以晴朗天气为主,可以出现此种现象,A正确;气旋大风区、等压线低值区、气旋降水区,都是低压中心,近地面为热源,大气运动剧烈,不符合该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016·海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 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
5. 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水分蒸发量大,②正确,①④错误;夏季,固定沙丘植被长势较其它季节好,植物蒸腾量大,③正确。故选B。
6.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2021·北京·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拔高度 B. 大气环流
C. 海陆位置 D. 人类活动
8. 某地理小组连续多日在该纬线附近同一地点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记录的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该小组测量影长的时间段是( )
A. 立春-惊蛰 B. 芒种-小暑
C. 白露-寒露 D. 大雪-小寒
【答案】 7. A 8. D
【分析】
7. 该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从116°E到121°E,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的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故B错;海陆位置的差异主要影响降水,对年平均气温影响不大,故C错;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同纬度地区,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海拔高的地方,年均温低,海拔低的地方,年均温高,故A正确。
8. 结合学过的知识,影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达最小值,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到最长,然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木杆影长数值减小,到夏至日达最小值,故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的时间段必须经历冬至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小寒(1月5--7日),故D正确;立春( 2月3-5日)---惊蛰 (3月5-7日),芒种(6月5-7日)---小暑 (7月6-8日),白露 (9月7-9日) ---寒露 (10月8-9日),显然都没经过冬至日,故ABC错。
(2015·四川·高考真题)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9. 贝加尔湖
A. 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 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 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 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10. 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 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 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 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 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9. D 10. C
【分析】
9. 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故选D。
10. 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故选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