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天,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一个虚弱的声音响起:"我想见见我弟弟。"
说话的是毛远志,毛主席唯一的亲侄女,此时距离她去世只有几个月时间。
血脉相连的姐弟情缘
毛远志比毛远新大18岁,这个年龄差距几乎决定了她更像是弟弟的长辈而非同龄伙伴。
1923年5月5日,毛远志出生在韶山冲,父亲毛泽民是毛主席的二弟,母亲王淑兰是革命战士。小远志性格活泼,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玩耍打闹,伯母杨开慧笑着叫她"野妹子"。
毛远志
18年后的1941年2月14日,毛远新在新疆迪化出生,父亲还是那个毛泽民,母亲却是朱旦华。当时毛泽民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一家人本该过着安稳的生活。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1942年9月,新疆军阀盛世才翻脸,下令逮捕所有中共党员,毛泽民被抓,1943年9月27日被秘密杀害,终年47岁。这一年,毛远志20岁,毛远新只有2岁。
毛远志在延安等了父亲8年,等来的却是噩耗。
1945年,毛主席从重庆谈判回来,毛远志兴冲冲带着男朋友曹全夫去看望伯伯。饭桌上,当有人拿出毛泽民的照片问起他的近况时,毛主席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他已经为革命牺牲了。"
毛泽民
毛远志瞬间崩溃,眼泪止不住地流,8年的等待,成了永远的遗憾。
而此时的毛远新,还在新疆的监狱里和母亲朱旦华相依为命。他太小了,根本不懂什么叫生离死别,也不知道远在延安有个姐姐在为父亲的死痛哭流涕。
1946年7月,在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营救下,毛远新母子终于回到延安。5岁的毛远新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好奇地问:"大伯,你怎么有两个名字?一个毛泽东,一个毛主席。"
毛主席哈哈大笑,把这个小侄子高高举起,在场的人都被这天真的话逗乐了,可谁都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就是在这次团聚中,毛远志第一次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弟弟。22岁的她已经是个成熟的女性,而5岁的毛远新还是个天真的孩子。这18岁的年龄差,让她对这个小弟弟有着近乎母性的关爱。
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姐弟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毛远志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工作,1954年,她转业到中央组织部,先后在交通干部处、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干部处等机关工作。
她的丈夫曹全夫在朱德身边工作,住在中南海,拥有进出毛主席住所丰泽园的特别通行证。
可毛远志从不去打扰伯伯。从1949年到1963年的十多年里,除了妹妹李敏结婚时毛主席点名要她参加,她再没踏进过中南海的大门。
她内心何尝不想去看望伯伯?可她更懂得什么叫分寸。"伯父干的是国家大事,我们怎么能随便去打扰?"这是母亲王淑兰当年的叮嘱,也成了毛远志一生的行为准则。
直到1963年12月,毛主席70大寿,毛远志实在按捺不住思念,才和李敏商量去中南海陪伴伯伯过生日。毛主席一见到她就拉着她的手说:"远志啊,你这么多年怎么不来看我啊?"
那一刻,毛远志鼻子一酸,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而毛远新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他在北京接受教育,和毛主席的接触更多更频繁。毛主席给了他很多父亲般的疼爱和教育,也让他有了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结婚时,毛主席特意把毛远志的儿子曹耘山、女儿曹立亚拉到自己身前合影。那张照片里,毛主席笑得很开心,仿佛真的当上了外公。
可谁能想到,这个家庭日后会经历怎样的风雨?
病榻上的最后请求
1990年初,67岁的毛远志病情急剧恶化,癌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她的身体,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
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在301医院的病房里,毛远志把孩子们叫到床前,用最后的力气向他们讲述自己与毛主席之间的故事。几十年来,她对这段亲情一直守口如瓶,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
二儿子曹宏拿着录音机,一字不落地记录着母亲的回忆。毛远志断断续续地说着,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她讲延安的小米饭,讲伯伯的关爱,讲父亲的牺牲,讲家族的荣耀与沉重。
可她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此时的毛远新正在南昌"保外就医"。1976年后,他被隔离审查,1986年被判刑。1989年,他的母亲朱旦华给杨尚昆写信,希望儿子能保外就医,杨尚昆很快批示:"同意。"
毛远志知道弟弟的境遇,心里一直放不下,她颤抖着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见见我弟弟,最后一面。"
这个请求很快上报,组织经过研究,决定同意毛远新进京探望病重的姐姐,消息传到南昌时,毛远新正在汽车检测所默默工作。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这个已经49岁的男人眼圈红了。18年的年龄差距,让毛远志在他心中不仅是姐姐,更像是母亲。
最后的相见与永远的告别
1990年夏天,毛远新带着妻子全秀凤赶到北京301医院。
病房里的毛远志已经非常虚弱,身上插着各种管子,脸颊深陷,原本活泼的"野妹子"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看到弟弟的那一刻,毛远志用尽全身力气拉下氧气管,瞪大眼睛看着毛远新,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远新,你……我真想你啊!"
声音很轻很轻,可每一个字都重如千斤。
毛远新握着姐姐干枯的手,什么话都说不出来。49岁的他在这一刻又变成了那个5岁的孩子,变成了延安窑洞里第一次见到姐姐时那个天真的小男孩。
姐弟俩聊了很多,毛远志断断续续地讲着往事,讲父亲毛泽民,讲伯伯毛主席,讲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她说话很吃力,可眼神很亮很亮,仿佛要把一生的话都说完。
几天后,毛远新不得不回南昌,临别时,毛远志紧紧抓着弟弟的手不肯松开。"好好活着,好好工作。"这是她留给弟弟的最后嘱托。
1990年7月6日凌晨,毛远志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弥留之际,她嘴里喃喃地念着:"韶山冲……韶山冲……"
她想家了,按照遗愿,家人把她葬在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对面的山坡上,她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
毛远志去世后,丈夫曹全夫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泛黄的信件。那是40年前毛主席写给毛远志的亲笔家书,见证着这个家庭曾经的温暖与牵挂。
根据毛远志生前的录音和曹全夫的补充,他们整理出了一万多字的纪念文章《怀念伯伯毛泽东》。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眼中的毛主席,记录了一个侄女对伯伯的深情回忆,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1993年,毛远新刑满释放,被安排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工作,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也开始修复与聋哑女儿的关系。
手把手教女儿素描、水粉,引导她学习电脑,最终女儿考上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姐姐毛远志用生命最后的力气见了弟弟一面,完成了她人生最后的心愿。
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姐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提醒着我们什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参考资料:
昆仑策网:《毛远志:怀念伯伯毛泽东》
百度百科:毛远志、毛远新词条相关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