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球员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不是靠一两场发挥就能掩盖的,最近有媒体翻出了崔永熙和张皓嘉的体测数据,两人几乎在所有指标上形成断层,这对比甩出来之后,让不少球迷直呼“果然不是一个级别,其实答案早就写在数据里,只是很多人习惯用情绪裁剪了评价
先看最直观的硬件指标,身高两人差不多,一个199点几,一个199,但臂展一拉开,崔永熙赢了三厘米,手掌大小更夸张,崔永熙那是标准NBA模板,张皓嘉这边尺寸偏小不说,手宽甚至只量到8厘米,这对握球、控球和爆发力影响挺大,这么一对比,谁的身体更适合大场景比赛就显而易见
弹跳属于决定球员上限的天赋之一,原地跳两个人差距不大,但助跑一加速,崔永熙直接起飞,接近90公分的弹跳高度把张皓嘉甩出一个身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崔永熙在CBA赛场上能频繁完成空接和强攻,而张皓嘉大多只能站定投或者顺下,个人威胁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速度上更有意思,崔永熙当初在G联盟精英训练营里的数据,哪怕对比NBA那帮“天赋怪也不是丢人的水平,三分之三场地冲刺只用3.21秒,而张皓嘉的数据压根查不到,这不是媒体存心冷落,而是真没这项记录,因为速度本就没有优势,不测也知道结果,放回CBA节奏里,崔永熙的移动完全绰绰有余
再放到投射环节,数据不会骗人,崔永熙在CBA两年三分命中率都维持在36%以上,而张皓嘉最近两个赛季一路下滑到34%、29%,别看不出眼花,这就是外线稳定性不足,广东队过去几年小前锋位置缺乏竞争,一度给了他足够出场时间,但打得越久三分越不稳,篮球世界很现实,机会给到你,能不能抓住看硬实力
至于处理球和得分能力,差距就更直白了,崔永熙第二个赛季场均15.7分,还不是头号持球点,外援和陈盈骏在前面吃球,他依旧能把分数打出来,这种在有限球权里输出的能力说明他有控运基础也有得分手段,而张皓嘉虽然偶尔能突破,可整体存在感越来越弱,打法趋于工具人,价值肉眼可见地下降
防守就更不用多说,张皓嘉在季后赛几乎成了对手“点名的突破口,横移慢、爆发差,再加上阅读比赛的能力不够,经常出现漏防和无谓犯规,这种情况在球迷里已经形成共识,甚至有人调侃“张皓嘉的防守就是个黑洞,相比之下崔永熙新秀年就做到场均两次抢断,哪怕受伤波动过,整体的防守上限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问题来了,为什么广东队依然给张皓嘉不少机会,原因也不复杂,毕竟是本土轮换,有高度有身体,教练组也得有人能顶上场,但现实摆在眼前,这些分钟用在他身上产出有限,倒不如大胆给陈家政等年轻人练兵,至少潜力还在,张皓嘉的成长曲线几乎看不到再突破的空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替张皓嘉说话,稳重、有基本射程、性格温吞,确实,他不是那种闹幺蛾子的队员,上场也算尽力,但竞技体育比的是结果而不是感动,崔永熙已经展现过国家队级别的潜质,就算伤后八成状态也足够碾压,而张皓嘉则卡在CBA平均线之下,结论残酷却客观
总结一下,两人的差别不仅仅在当下实力,更体现在未来想象空间,崔永熙还有可能继续往上,张皓嘉的位置却越来越尴尬,这也是CBA里常见的一幕,一个球员凭借硬件天花板进入核心圈,另一个则逐渐失去曝光,球迷看得清楚,数据更不会撒谎,至于广东队怎么取舍,恐怕才是真正的看点
这份对比其实也提醒大家,篮球从来不只是上一场球的发挥,而是系统性的硬实力堆叠,崔永熙和张皓嘉的差距只是缩影,未来CBA要缩短和NBA的鸿沟,也离不开更多像崔永熙这样有国际水准底子的球员,而对于张皓嘉,或许最现实的目标就是接受定位,争取在有限上场时间里把价值发挥到极致,既然天赋有限,那就靠执行和态度立足,这同样值得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