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旌旗猎猎,铁流滚滚。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广场那一刻起,整个世界的目光就已经牢牢锁定中国。80面战旗迎风招展,数万官兵如同钢铁洪流缓缓走过长安街。有人说,这是一场军事盛宴,更是一场国家意志的集中展现。作为一名研究国际军事多年的观察者,我必须承认,这场阅兵的震撼感,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这个变化中的世界。
每一次国家级大阅兵,都是一次主权宣示和国防自信的“公开课”。这一次,中国没有留一手。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首次全景亮相,东风-5C、巨浪-3、歼-20S双座版……这些名字,在过去或许只是出现在军迷的想象里,如今却堂而皇之驶过天安门城楼。99A主战坦克加挂新一代爆炸反应装甲,现场演示“漂移过弯”,一时间让西方军工自媒体集体“破防”。
东风-61、东风-31等战略导弹方队高调亮相,鹰击、红旗、巨浪等系列导弹悉数登场,再加上激光、微波、蜂群无人装备以及机器狗、无人潜航器的集体露面,这套装备清单,怎么看都不像是“秀肌肉”那么简单。外界关注的,不只是武器,更是中国背后的意志。这一次,官方解说直接点明:战略核力量“全球无死角覆盖”,用最直白的方式告知对手,中国的底线在哪里。
导弹射程、投送平台、抗打击能力等数据,直接摆在全球面前。西方媒体生怕观众听不懂,反复解读“覆盖全球”意味着什么。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特意写道,“中国不再是那个需要忍气吞声的国家”。有意思的是,五角大楼附近的披萨店那晚订单暴涨,这可不是段子。许多分析师凌晨加班,研究中国新武器的性能,生怕一觉醒来世界格局就变了天。
但最令人玩味的,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应。北京阅兵刚一落幕,白宫那边立刻开了记者会。面对“中国阅兵是不是对美国的挑战”的追问,特朗普连说五个“不”:不,不,一点也不,不,我完全不这么认为。他甚至补刀一句,“中国需要美国”,表情比这两年美国农民卖不出去大豆时还要复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嘴硬其实是给美国盟友和国内媒体吃颗定心丸。
毕竟,如果承认中国阅兵是挑战,就等于承认美国不再“一家独大”。特朗普显然不愿意当这个“自信心破产”的总统。特朗普的反应,既是无奈,也是一种策略。美国历来重视“仪式感”,但要说阅兵,华盛顿的“军味”显然比不上北京。2017年在法国看阅兵,特朗普就直呼美国也要搞一场“更盛大的”。2025年终于如愿以偿,借着自己79岁生日和陆军建军250周年搞了个大阅兵,结果呢?
美媒报道观众稀少,队列松散,全美50州还爆发“反对国王”游行。特朗普把陆军阅兵当成“个人秀”,试图用军队荣耀为自己执政加分,但美国国会和军方的制衡机制注定让他“秀不起来”。反观中国,阅兵不仅是国家仪式,更是国家意志的物化。这种差距,就是“系统能力”的差距。再说回特朗普的发文。他在社交媒体上祝愿中国人民节日快乐,并提了个“要求”——希望中国在纪念二战时提及美国的贡献。
这个要求,表面看是外交辞令,实际上也有点“借题发挥”的意味。毕竟,在美方舆论场,近年一直有人质疑中国是否低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特朗普这番话很快被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正面回应”——谢锋多次公开强调“中美并肩作战”,还专门提到美中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同盟关系。特朗普的愿望,显然早已得到满足,只是美国人自己没关注罢了。
回头看看这场阅兵,给美国和世界到底“炸响”了怎样的惊雷?过去几年,美国政客习惯于用“脱钩”“围堵”“科技出口限制”等手段打压中国,结果呢?中国对美贸易依赖度从2018年峰值下降到2025年不到12%,内需驱动成为主旋律,零售总额直奔50万亿。高科技领域,美国限制越狠,中国自主研发劲头越足,芯片、航空等领域的突破接连不断。
用一句话总结:合作可以,打压没用。特朗普嘴上说着“关系好”,背地里加税、封杀、拉盟友围堵,一边要中国买国债,一边又怕中国技术升级。这种“既要又要”的操作,真是把美国的焦虑和矛盾暴露得一览无余。
我想说,这场阅兵不是“炫耀武力”,而是一次和平的宣言。实力是和平的保障,国防是外交的后盾。中国今天的强大,不是为了压倒谁,而是让世界听到一个清晰的声音——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谁想撼动中国,只会自讨没趣。九三阅兵“炸响”的不仅是雷,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底气和自信。那些还在幻想用压力和挑衅改变中国发展轨迹的人,或许该醒醒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