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合肥举行,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会上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阐述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吴伟仁介绍,科学界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全球大约75%的物种灭绝。
而在历史记录中,小行星也多次“造访”或掠过地球,例如,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超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摧毁。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案例:就在9月3日晚上10:56时,一颗近地小行星2025QD8飞过地球,距离地球只有21万公里,飞越地球时速度达到了12.5千米/秒。
“高破坏性撞击事件,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而现在,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吴伟仁说。
截至2025年3月,人类共发现近地小行星38048颗。但由于小行星监测难度大,据统计,近地小行星中完成编目的数量只占真实数量的1%。
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相继启动了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等工程论证和实施,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中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战略构想,将构建常态运行的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的处置能力。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地球安全和人类福祉,工程体系构成复杂、产业经济潜力巨大、在轨实施技术难度大、适宜开展国际协作。”吴伟仁解释,小行星并非单单意味着“风险”,其本身还是一种“宝藏”,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航天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来源:大皖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合肥在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