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提起李菁,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八成是“落井下石”。
毕竟,2010年德云社风雨飘摇,正被主流媒体全面封杀,他却在这节骨眼上宣布退出,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点不地道。
![]()
还有人传,说到底还是因为钱,德云社火了,钱分得不匀,老伙计心里不平衡了。但这说法,早就被李菁本人一句话给堵了回去,离开,跟钱一毛钱关系没有。
跟钱没关系?那他俩为啥散伙儿?
![]()
一种活法两个世界
有人说,郭德纲和李菁,从一开始就揣着两套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在奔跑,他们的散伙是必然,时间点只是个偶然。
这就像范伟离开赵本山,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路,真的走不到一块儿去了。想当年,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那会儿,真叫一个惨淡。
![]()
郭德纲、李菁、张文顺这哥仨,怀揣着对相声的炽热热爱,以坚韧之志,在彼时撑起了一方小小的相声天地,虽起步平凡,却满含赤诚与希望。
往昔岁月,着实清苦。彼时登台说相声,台下观众寥寥,甚至常出现观众比演员还少的境况。对着空落落的椅子表演,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
为了多招揽点人气,郭德纲在台上使尽浑身解数,李菁就在剧场外头,拿着一副快板,卖力地吆喝,希望能从南来北往的行人里,勾进来一两个愿意坐下听的。
那段同甘共苦的峥嵘岁月,充满了艰难,唯有真兄弟,凭借着深厚情谊与坚定信念,才能携手并肩,一同扛下生活的重重考验,留下不可磨灭的回忆。
可怪就怪在,同样是苦过来的,俩人对“怎么才算安全”这事儿,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
在郭德纲的内心深处,始终紧绷着一根弦,那便是对贫穷的恐惧。往昔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生活如影随形,让他生怕再度陷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窘之境。
所以,当德云社火了之后,他要把相声做成一门能让徒弟们吃饱穿暖、甚至发家致富的生意。
于他而言,相声首要为谋生之途,需顺应市场。观众的喜好便是导向,他们爱看什么,便奉上与之契合的表演,如此方能在这行站稳脚跟。
![]()
所以后来面对非议,他会脱口而出说举报邻居是“穷人闹事”,这背后是他对经济地位极度的敏感和维护。
他要建的是一座商业壁垒,用钱和规模来抵御一切未知的风险,但李菁不一样……
![]()
工厂还是作坊?
他自幼生长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间,对艺术怀有一份近乎洁癖般的执着,这份纯粹在当今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在他看来,相声是一门纯粹的艺术,是文化,是精神食粮。
它的生存,不该依赖于塞进多少网络段子和流行梗,而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深度和艺术价值。
![]()
过度商业化犹如无形的溶剂,会不断稀释艺术的纯粹浓度,于相声而言,它会破坏其原本韵味,使其在商业浪潮中逐渐“变味”,失去本真。
于他而言,艺术乃生存之根脉,若艺术之根腐朽溃烂,那无疑是降临世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如同大厦将倾,令人忧心不已。
所以他后来追求的,是北京曲协主席、中国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这些体制内的身份,那代表着一种艺术正统性的“安全感”,一座精神上的堡垒。
![]()
对未来的规划,更是让这两种看法彻底撞了个满怀。德云社这块招牌,到底该怎么往下传?郭德纲和李菁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郭德纲走的是一条工业化流水线的路子,他大量招收学员,目标明确,快速扩张,占领市场。学员们跟着学上几个月,不管根基牢不牢,就直接推上舞台去实践。
这种“工厂模式”,效率极高,能迅速满足全国各地小剧场的演出需求,让德云社的商业版图急速膨胀。
![]()
这套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德云社成了相声界的巨无霸,解决了无数演员的生计问题。
然而,付出的代价亦格外扎眼,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诸多问题与不良现象便难以避免地随之浮现。
速成的演员们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要命的是,个人品行也频频出问题,违法、家暴、言论不当的丑闻屡见不鲜,好几次被官媒点名批评。
![]()
李菁心里头,装着的是个老手艺人的作坊。他极力反对这种“非正常”的规模扩张。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看来,相声乃一门精妙的手艺活。其韵味与技艺绝非一蹴而就,需凭借悠悠岁月的精心打磨,于时光流转中沉淀升华。
一个演员没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就匆匆推到观众面前,那不是培养,那是在糊弄观众,是对这门艺术的不负责。
![]()
他理想中的传承,是师父手把手地教,徒弟一点点地悟,十年磨一剑,出来的个个都是精品。
这套秉持的“作坊精神”,所看重的并非是产品数量的多寡,而是将重心置于质量的精善之上,于精益求精中彰显品质至上的追求。
可惜,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在追求快速变现的商业浪潮面前,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
尤其是在2009年,创始人之一的张文顺先生离世后,最初那个“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彻底塌了。
郭德纲在社内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李菁那套精雕细琢的理念,在高速运转的德云社机器面前,被彻底边缘化了。
如果说理念分歧是埋在地下的炸药,那2010年前后的一系列风波,就是点燃引线的那根火柴。
![]()
它们并没有制造矛盾,只是把早已存在的裂痕,炸得人尽皆知。导火索,是那起著名的“弟子打人事件”。
缘起一位记者欲就郭德纲别墅涉嫌侵占公共绿地一事对其进行采访,不料采访过程中,郭之弟子李鹤彪竟对该记者施以拳脚,引发轩然大波。
![]()
此事要放在一般人身上,往往会即刻致歉,力求平息纷争,试图将矛盾的火苗扼杀在萌芽之中。
然而,郭德纲的回应非但未能平息事态,反倒如在熊熊烈火上再添一瓢热油,使得局面愈发焦灼难控,让原本就紧张的状况变得更加棘手。
![]()
他公然赞誉打人弟子为“英雄”,其言辞令人咋舌,他宣称记者若私闯民宅,遭受殴打乃理所当然之事,此等言论实在有失公允。
这种强硬甚至有些蛮横的处理方式,彻底触碰到了李菁的底线。这已经不是艺术理念的分歧了,而是大是大非上的价值观冲突。
![]()
外面,以姜昆为代表的传统相声界,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三俗”运动,矛头直指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
一夜之间,德云社成了众矢之的,所有与电视台的合作全部中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外部的巨大压力,最终把两位创始人推向了各自轨道的不同方向,再无交集的可能。
![]()
结语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回头再看这场风波,你会发现,当年的选择,对他们俩而言,或许都是对的。
离开德云社的李菁,并没有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凉了。相反,他在主流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成了春晚的常客,事业风生水起。
他拿到了体制内的认可,当上了北京曲协主席,守住了他心中的那份艺术的纯粹和尊严。他的相声,至今还保留着那股老派的、值得细品的韵味。
![]()
而郭德纲,则带着德云社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把一个濒临灭绝的曲艺门类,硬生生做成了一个庞大的娱乐帝国,财富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恩怨早已随风,剩下的,或许是对彼此选择的理解。对他们俩来说,和平分手,或许是比苦苦内耗好上一万倍的结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