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不孝顺的子女,从小都有2个特征,父母却误以为娃懂事

分享至

老式防盗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五十八岁的叶玉珑提着菜篮子踏进屋内,客厅里只剩下电视机孤独的声响。

她放下篮子,习惯性地朝卧室喊道:"小宇,妈妈回来了。"

沉默。

走到儿子房门前,她轻扣两下:"饭做好了,出来吃饭吧。"

还是沉默。

叶玉珑站在门前,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总是乖巧地帮她提菜篮子的小男孩,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陌生人。

她转身走向厨房,眼角的余光瞥见茶几上那张皱巴巴的纸条——"妈,我去外地工作了,别找我。"

纸条上的字迹她太熟悉了,就像小时候那些被老师表扬的作业本。

可是这一次,这熟悉的字迹却像刀子一样扎进她的心里。



01

二十八年前的春天,叶玉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出医院大门。

"是个儿子。"她轻抚着微凸的小腹,对身边的丈夫冯勇说道。

冯勇的脸上瞬间绽开了花,搂住妻子的肩膀:"太好了,我们冯家有后了。"

那时候的叶玉珑还不知道,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十月怀胎,冯宇平安降生。

婴儿房里,小小的冯宇安静地躺在摇篮里,很少哭闹。邻居们都夸这孩子懂事,不像别的婴儿那样折腾人。

"你看咱家小宇多乖,这么小就知道心疼妈妈。"叶玉珑一边换尿布一边对丈夫说,眼中满是慈爱。

冯勇点点头,伸手轻抚儿子的小脸蛋:"这孩子以后一定很懂事。"

可是他们不知道,真正懂事的孩子,应该是会哭会闹会表达需求的。

随着冯宇逐渐长大,他的"乖巧"特质愈发明显。

三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撒泼打滚要买玩具,冯宇却从来不会这样。

"妈妈,我想要那个小汽车。"他会很认真地指着商店橱窗里的玩具。

叶玉珑蹲下身子,温和地摸摸他的头:"宝贝,咱们家现在没有多余的钱买玩具,等妈妈发工资了再买好不好?"

"好的,妈妈。"冯宇乖巧地点头,再也不提这件事。

看着儿子如此懂事,叶玉珑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总是对别人说:"我家小宇从小就懂事,从来不给大人添麻烦。"

可是她没有注意到,每当她拒绝冯宇的要求时,孩子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失望,还有那种迅速压抑下去的情绪。

真正的懂事,不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表达需求的同时理解他人的难处。

五岁那年,冯宇表现出了另一个让父母欣喜的特质。

那天,叶玉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推开门就看见冯宇乖巧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小宇,你怎么还没睡觉?"

"我在等妈妈回来。"冯宇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妈妈辛苦了。"

叶玉珑被儿子的贴心感动得眼眶湿润:"我的小宝贝真是太懂事了。"

她没有意识到,一个五岁的孩子独自在家等到深夜,这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正常的孩子应该会害怕,会哭闹,会要求父母陪伴。

而冯宇的"懂事",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过早觉醒。

冯勇回到家,看见妻子抱着儿子的温馨场面,心中满是满足:"咱家小宇真是个贴心的小棉袄。"

"是啊,"叶玉珑亲吻着儿子的额头,"这孩子从小就懂得体贴人,将来一定是个孝顺的好儿子。"

然而她不知道,过早的懂事往往意味着过早的绝望。

那晚,冯宇躺在小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痕。他想要的那辆小汽车早就被别的孩子买走了,他想要父母陪他玩的愿望也一次次被工作忙碌的理由打消。

渐渐地,他学会了不再开口要求什么。

因为他发现,只有当他不要求任何东西的时候,大人们才会夸他懂事,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而他,太需要那些笑容了。

02

七岁的冯宇背着小书包走进了小学校园。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罗春梅就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孩子。

"冯宇,你来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冯宇站起身,声音清脆却带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大家好,我叫冯宇,今年七岁。我会帮妈妈做家务,也会照顾自己,请大家多多关照。"

罗春梅满意地点头:"冯宇同学真懂事,大家要向他学习。"

但她没有发现,这个孩子的自我介绍里没有任何关于爱好、梦想或者童真的内容。

很快,冯宇就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孩子"。

他从不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即使听不懂,也不会举手提问,怕给老师添麻烦。

课间休息时,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冯宇却总是坐在教室里,要么看书,要么帮老师整理作业本。

"冯宇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罗春梅在家长会上对叶玉珑说,"从来不给老师添麻烦,也不和同学打架。"

叶玉珑听了心中满是骄傲:"这孩子从小就这样,特别乖巧。"

可是她没有想过,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懂事"?

那天晚上,冯宇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他悄悄走过去,踮起脚尖想要帮忙洗菜。

"小宇,你去写作业吧,这些事情妈妈来做就行了。"叶玉珑温和地推开他。

"我想帮妈妈。"冯宇认真地说。

"乖孩子,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冯宇乖巧地点头,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可是在转身的那一刻,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想要的,从来不是被保护,而是被需要。

然而,大人们总是善意地拒绝他的帮助,却不知道这种拒绝正在一点点消磨着他对家庭的归属感。

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许俊雄。

许俊雄是个活泼的孩子,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闹,有时候也会犯错挨批评。

"冯宇,你看看许俊雄同学,再看看你,你们两个就是鲜明的对比。"罗春梅指着许俊雄的座位对冯宇说,"你这么懂事,从来不让老师操心。"

冯宇点点头,可是心里却涌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他发现,即使许俊雄经常调皮捣蛋,同学们却都愿意和他玩。而自己虽然被老师夸奖,却很少有真正的朋友。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懂事"可能是一种孤独的代名词。

放学后,许俊雄主动走到冯宇身边:"你想和我们一起踢球吗?"

冯宇看了看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心中涌起一阵渴望。可是想到妈妈还在等他回家吃饭,他摇了摇头:"谢谢,我要回家了。"

"你总是这么早回家,不觉得无聊吗?"许俊雄好奇地问。

冯宇愣了一下,这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样的问题。

"不会啊,我要回家陪妈妈。"他这样回答,可是心中却涌起了一种说不清楚的空虚感。

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双向的需要,而不是单方面的懂事。

那天晚上,冯宇躺在床上,想起许俊雄的话。

他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大人满意,为了得到那些"懂事"的夸奖。

可是,这样的夸奖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脸上,这个九岁的孩子眼中第一次出现了迷茫的神色。



03

十二岁的冯宇正式进入了青春期,可是在父母眼中,他依然是那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初中的课业压力明显增大,但冯宇从来不抱怨。每天晚上,他都会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作业,直到深夜。

"小宇真是让人省心。"叶玉珑对邻居说,"从来不用我们督促学习,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可是她没有注意到,儿子的眼神越来越疲惫,笑容也越来越少。

真正的自律,应该建立在内在动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对外在认可的渴求。

那天,冯宇的同班同学王俊美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责骂,在教室里哭了起来。

"我爸妈说我不争气,说我给他们丢脸了。"王俊美抽泣着对冯宇说。

冯宇看着同学红肿的眼睛,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想安慰王俊美,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父母责骂过,也从来没有机会体验那种被关注的感觉,哪怕是负面的关注。

"你很幸福。"他最终只是这样说道,"至少你的父母会因为你的事情而着急。"

王俊美愣住了:"你这话什么意思?"

冯宇没有回答,因为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他只是模糊地感觉到,王俊美虽然被责骂了,但至少证明了他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是值得他们情绪波动的。

而自己呢?好像从来没有让父母为自己真正着急过,也从来没有让他们真正为自己高兴过。

因为他太"懂事"了,懂事到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存在感。

初二那年,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大部分同学都兴奋地讨论着春游的计划,可是冯宇却在犹豫要不要参加。

晚上回到家,他小心翼翼地对母亲说:"妈妈,学校要组织春游,需要交一百块钱。"

叶玉珑正在洗碗,听到这话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一百块钱?这么贵?"

"如果家里经济困难的话,我可以不去。"冯宇立刻说道,声音里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理解。

叶玉珑心中一软,转身摸摸儿子的头:"傻孩子,这点钱家里还是出得起的。你想去就去吧。"

"谢谢妈妈。"冯宇乖巧地点头。

可是在他转身的那一刻,叶玉珑看见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

她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失望,毕竟她已经答应了他的要求。

她不知道的是,冯宇失望的不是她的答应,而是她没有真正关心过他是否想去春游,是否会在春游中感到快乐。

对于叶玉珑来说,春游只是一笔需要支付的费用,而不是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体验。

春游那天,冯宇独自坐在大巴车的最后一排,看着前面同学们欢声笑语的身影。

王俊美回头看了他一眼:"冯宇,你怎么不过来一起玩?"

"我在这里挺好的。"冯宇礼貌地笑了笑。

可是他的心里却涌起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从小到大,他扮演的都是"懂事的好孩子"这个角色,以至于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那天晚上回到家,叶玉珑问他:"春游好玩吗?"

"很好玩,谢谢妈妈让我去。"冯宇标准地回答道。

叶玉珑满意地点头,然后继续忙她的家务。

她没有问儿子具体玩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交到了什么新朋友。

对她来说,儿子的回答已经足够了——只要他不给家里添麻烦,不让她操心,就是最好的。

可是她不知道,正是这种看似完美的相处模式,正在一点点地消磨着母子之间真正的情感联结。

那夜,冯宇躺在床上,第一次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他不再这么"懂事",父母还会爱他吗?

这个问题让他感到恐惧,因为他不确定答案。

04

高中三年,冯宇的"懂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先帮母亲准备晚饭,然后才开始写作业。

"我们家小宇真是越来越懂事了。"叶玉珑对丈夫说,"从来不用我操心,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处理好。"

冯勇点头赞同:"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可是他们没有发现,儿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眼中的光芒也在一点点暗淡。

过度的懂事,正在一点点消耗着冯宇内心的活力。

高二那年,班里转来了一个女同学薛梦琪。

薛梦琪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她的到来给班级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

"冯宇,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安静?"一次课间休息时,薛梦琪主动走到冯宇身边。

冯宇抬起头,有些不自在:"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可是你看起来不太开心的样子。"薛梦琪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你有什么烦恼吗?"

这是冯宇第一次被人这样直接地关心,他的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我没有烦恼。"他习惯性地回答道。

薛梦琪皱了皱眉:"真的吗?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烦恼的,没有烦恼的人生太无趣了。"

她的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冯宇内心深处某个被埋藏已久的角落。

是啊,他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完美",完美到连烦恼都不允许自己拥有?

那天放学后,冯宇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薛梦琪的话。

他开始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想起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被忽视的情感,那些为了迎合他人期待而做出的选择。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活得像一个精心制作的木偶,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操控者满意。

回到家,叶玉珑正在厨房里忙碌。

"小宇,你回来了?今天学校怎么样?"她头也不回地问道。

"挺好的。"冯宇机械地回答,然后默默走向自己的房间。

叶玉珑满意地点头,继续她的家务。

这样的对话他们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习惯到让人感到可怕。

母子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仪式,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

那晚,冯宇坐在书桌前,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他想起薛梦琪脸上灿烂的笑容,想起她和同学们一起玩闹时的快乐,想起她说话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那是一种他从未拥有过的生命力。

他开始质疑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可是,如果不这样生活,他又该如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个夜晚。

第二天,薛梦琪又找到了他。

"冯宇,我昨天想了很久,我觉得你其实不快乐。"她直截了当地说。

冯宇愣住了,没有人曾经这样直接地指出过他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真正快乐的人,眼睛里会有光。而你的眼睛里,我看不到那种光。"

薛梦琪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冯宇心中那扇紧锁的门。

那一刻,他突然想哭。

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终于有人看见了真实的他,那个被"懂事"面具遮掩的、疲惫不堪的真实的他。



05

高三的压力让整个班级都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中,可是冯宇却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因为在高考这个人生重要节点面前,所有的"懂事"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成绩,才是唯一的标准。

"小宇,你觉得能考上什么大学?"晚饭时,冯勇问儿子。

冯宇放下筷子,认真地想了想:"如果正常发挥的话,应该能考上省内的重点大学。"

"那就好,"叶玉珑接话道,"考上大学后,你就可以在省城找个好工作,以后也不用离家太远。"

听到这话,冯宇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反抗情绪。

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反抗的冲动。

他想要走得更远,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过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可是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我会努力的。"他最终还是说出了这句让父母安心的话。

高考前一个月,薛梦琪找到了冯宇。

"冯宇,我要告诉你一件事。"她的表情很认真,"我填志愿的时候,准备报考北京的大学。"

冯宇点点头:"那很好啊,北京有很多好大学。"

"你呢?你想去哪里?"

这个问题让冯宇愣住了。

想去哪里?他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在他的概念里,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不是由他的兴趣和梦想决定的,而是由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标准决定的。

"我还没想好。"他诚实地回答。

薛梦琪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同情:"冯宇,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应该为自己活一次?"

这句话在冯宇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为自己活一次?

什么是为自己活?

他想起小时候想要的那辆小汽车,想起被拒绝的春游邀请,想起所有被他主动放弃的欲望和梦想。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做过任何选择。

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的那天,冯宇考得比预期的还要好。

"太好了!"叶玉珑激动得眼含热泪,"这下可以上更好的大学了!"

冯勇也难掩兴奋:"我们家祖坟冒青烟了,出了个大学生!"

看着父母的喜悦,冯宇心中却没有多少快乐。

他知道,这个成绩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找来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商量。

"学医吧,医生社会地位高,而且永远不会失业。"

"还是学师范好,当老师稳定,而且有寒暑假。"

"计算机专业不错,现在IT行业很火。"

在所有人的讨论中,只有一个声音是缺失的——冯宇自己的声音。

没有人问他想学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从小就懂事听话的孩子,一定会按照他们的安排走下去。

那天晚上,冯宇独自坐在房间里,面对着志愿填报表。

他想起薛梦琪的话,想起那句"为自己活一次"。

可是,当他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长久以来的"懂事",已经让他失去了感知自己内心声音的能力。

最终,他还是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师范专业。

志愿提交的那一刻,他感觉到心中某个重要的东西彻底死去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