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主持的支持乌克兰“志愿联盟”线上会议后宣布,以欧洲国家为主的26国正式承诺,将在俄乌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向乌部署地面、海上或空中“保障部队”。马克龙明确部队不进驻前线,核心作用是保障乌克兰军事能力不受限,却未披露部队具体规模;会议期间,与会方还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美方表示未来几天将确定对乌安全支持的具体形式,同时提及若俄罗斯拒绝和谈,欧美将协调实施新一批制裁。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多方回应。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表示热烈欢迎,称此举是推动局势发展的“严肃具体步骤”,但同时重申排除前往莫斯科与普京会晤的可能;北约秘书长吕特则立场强硬,强调俄罗斯无权否决26国的驻军计划。而俄罗斯方面反应激烈,俄外交部率先发声,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国军队驻乌,认为这将严重破坏地区安全格局;
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体会议时进一步划出“红线”,直言北约部队若出现在乌克兰,将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合法打击目标。普京同时指出,若俄乌能达成长期和平协议,西方驻军便失去存在意义,且乌克兰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否则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危机。此外,普京还谈及俄乌元首会晤可能性,认为当前双方在法律、技术层面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有接触意愿,也难以就关键问题达成共识,现阶段接触意义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欧洲国家的德国态度相对谨慎。9月4日,德国政府宣布将增加对乌克兰军队的资金支持与培训力度,但明确表示在相关条件(包括美国参与程度、驻军具体机制等)未明确前,暂不就派兵作出决定,总理默茨更是强调“停火前绝无可能派遣部队”,凸显出26国阵营内部仍存在立场差异。
从当前局势来看,26国的驻军承诺与俄罗斯的强硬反制形成鲜明对立,让俄乌危机的博弈维度进一步升级。表面上,26国试图通过“停火后驻军”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则通过划设“打击红线”维护自身战略安全;但深层矛盾在于,双方对“安全”的定义存在根本分歧——以欧洲国家为主的阵营将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视为核心,俄罗斯则将北约东扩及外国驻军视为直接安全威胁。
这种分歧若无法通过对话弥合,即便未来出现停火契机,26国驻军计划也可能成为新的冲突导火索。更关键的是,德国等国的谨慎态度表明,26国阵营并非铁板一块,美国的最终立场、驻军的具体权责等尚未明确,这使得局势充满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