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冰箱里,常年放着各种用塑料袋包好的蔬菜,每次打开冷藏室,萝卜白菜挤成一团,有时候袋子还是市场直接提回来的。周末回家,正好看到邻居李阿姨对着手机皱眉,边拿着几兜带包装的蔬菜,边小声嘀咕:“说冰箱里用塑料袋装菜,会有毒,甚至可能致癌,是不是真的吓人?”这些传言究竟靠不靠谱,厨房里的安全隐患到底有多大?实验数据给出了怎样的答案?许多人听到“塑化剂”“苯并芘”这类词就慌了神,其实很多细节都被大家忽略了。如果你习惯买完菜直接提塑料袋放冰箱,这里有些核心真相,是一定要了解清楚的。
家里买回新鲜蔬菜,用塑料袋分装进冰箱,很多人直觉里觉得这样很方便。可现在各种自媒体文章说塑化剂容易溶出,甚至迁移到食物中,如果吃进身体就麻烦了。可实际情况真有这么可怕吗?来看一个专业实验。
不少科普栏目组和食品质检部门做过专门检测,比如华商报联合西安国联质检,专门用了市面上常见的食品级聚乙烯塑料袋,再买了几种蔬菜,都统统放到冰箱里储存。一周后,取出用仪器检测,蔬菜里并没有检出塑化剂。这说明只要塑料袋本身质量合格、来源正规,常温乃至低温条件下,塑化剂事实上无法迁移到食物里。专业老师也说了,“迁移”发生其实有前提,比如劣质塑料袋(非食品级),再遇到高油、高温的食物,这才可能有迁移风险。像冷藏这样低温短期储存,哪怕是直接装蔬菜,科学检测都没有发现有害物质“跑到”菜里。
塑化剂(比如DEHP)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致癌风险,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它列为“2B类”,仅为可能致癌,而且证据不充分。大前提还得是超标大量迁移到人体体内才能构成威胁,而国家标准里对食品级塑料袋的添加量、残留和迁移都是有明确限制(<1.5mg/kg),生产监管一直很严。
那如果家里喜欢用塑料袋装热食呢?这里建议要多点警惕。食品级聚乙烯塑料袋耐油温度基本能到130-140℃,大多数热菜、热饭不会超过这个温度,但如果是非常劣质的非食品袋,受高温还是有可能释放有害成分。尤其是那种无来源、颜色很杂的包装袋,就不安全。
有些文章吓唬人,说彩色塑料袋用的着色剂,里头含苯并芘,是一级致癌物,接触到食品非常危险。事实怎么样?苯并芘确实是公认的致癌物,但最常见于被燃烧、熏烤的东西,比如烟雾、垃圾焚烧、烤串炸肉等。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塑料袋,成分要通过层层检测。只要没烧过,塑料袋合格,没有“直接加入苯并芘”这种操作,而且正规渠道买的食品级塑料袋是不可添加有害着色剂的。所以,市售合格的透明或轻色食品袋,是不用担心这个“致癌传说”的。真有毒的,反而是街头那种暗红、深蓝、发黑的杂色购物袋,多数用回收塑料制成,才容易带其他未知污染物。
顺带说几种实在不适合冰箱的食物
冰箱不能啥都放,常见误区还真不少:
香蕉:表皮酚类被冻坏,变黑发软,外观难以让人接受
红薯、土豆:冰箱高湿度加速发软、长芽、霉变,最安全是放在阴凉干燥处
西红柿:没熟透的常温保存效果好,熟透的最好吃完或密封包好,不然释放的乙烯会连带“催熟”别的蔬果,口感也差
还有大蒜、黄瓜,这些也是“越冻越烂,营养流失”。
买回家的蔬菜尽量用食品级透明无色食品袋,合格产品都写有“食品级”字样,规避杂色袋和再生塑料袋
热饭热菜,建议等温度降下来再分装,可优选密封保鲜盒,减少塑料袋直接接触
不建议长期拿劣质袋装生熟食混放
塑料袋重复使用要注意是否完好,避免裂口、老化或者染色
多用可反复利用的玻璃、陶瓷或PP材质保鲜盒,更环保也更安全
仍然要定期清理冰箱,分区保存,降低食物污染和细菌滋生概率
冰箱虽好,但真不是“保险箱”,存错食物、方法乱用,比塑料袋更容易出现健康隐患,比如细菌滋生、变质后误食,有时比“塑化剂迁移”更棘手。
环保视角下,塑料袋能不用就不用,布袋纸袋、玻璃保鲜盒更值得推广,这比担心所谓的“致癌论”有实际意义。
科学实验和权威解读都已经明确:市场正规食品级塑料袋,短期低温储存蔬菜、食物,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基本不会迁移,也不致癌。平时多注意材料类型和日常家务习惯,完全不用因网上耸人听闻的谣言而恐慌。如果真要守护厨房和家人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食材新鲜、避免交叉污染,以及常备科学常识在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