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司令被俘后一脸傲慢:陈赓呢?怎么不来见老师
1950年1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第13军4个团顾不上过年,顾不上吃团圆饭,从南宁匆匆出发。
当时,中国大陆已经基本解放,剩下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支是西昌的胡宗南,另一支是滇南的汤尧。
军委经过深思熟虑,把歼灭汤尧部的任务交给了解放军第4兵团。
4兵团司令员陈赓历来知兵善用。他把千里出击滇南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第13军,这支部队的第37师和第38师各派出两个团作为第一梯队。
他了解这支部队的指战员,能打仗,善打硬仗,必将不负重托,完成祖国南疆最后一场大追击、大歼灭战。
第13军的前身是鄂豫皖苏区红25军第73师,保留了红四方面军原来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和鄂东南红15军四个来源,是名副其实的老红军部队。
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上千次的战斗,使这支部队形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作风,也成为第二野战军的主力之一。
接到任务后,这支部队的指战员都知道,要让敌人措手不及,必须迅速行动,忍受一切艰难困苦。
两广之间的大规模战役刚刚结束,其他部队正在休整。然而,这支部队却以一天几百里的速度在滇桂边境的大山里行军,14天完成了一千公里的行程。
1月14日深夜,第13军37师侦察分队悄悄到达蒙自以东42公里的鸣鹫村外。
趁着天黑,师长周学义决定绕行鸣鹫村,翻山越岭,向30公里外的蒙自机场发起进攻。
位于鸣鹫村的是第26军193师579团二营,579团原为中国远征军机场守备团,战斗力很强。
他们原本的任务是两个营负责蒙自机场外围警戒,一个营负责机场警戒,确保航空运输安全。
但由于这个昔日的抗日劲旅,由于上峰要将他们空运到台湾,而情绪低落,不少官兵甚至放弃巡逻放哨。因此根本没注意到,解放军一支部队已渗透到其后方。
最早发现解放军动向的是后方的敌26军军长彭佐熙。毕竟他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升上来的,早年曾以中国远征军师长的身份赴印度、缅甸作战,熟悉滇南地形。
如今,虽然没有防守任务,但为了安全起见,彭佐熙依然警惕地派出侦察连四处活动,紧盯周边动向。
1月15日晚,他接到报告,在蒙自以东40公里的沙龙村出现了解放军,队列整齐急促。不像游击队,可能是来自广西的野战部队。
彭佐熙感觉不妙,立即通过电话将情况告知汤尧和曹天戈。这两个人能力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汤尧还沉浸在升任陆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的喜悦中,在蒙自的戏院里看京剧。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解放军怎么会这么快?
他俩立即跑出剧场,驱车前往第二十六军军部,与彭佐熙商量如何处理。因为蒙自在东南的警戒,原来是由第二十六军承担的。
彭佐熙断然拒绝了继续坚守的请求。他想:你们升官的时候,为什么不来我这里?
他抱怨说:“26军怎么还能打呢?这支部队一部分空运走了,没走的忙着解决家务、回家探亲,武器装备也大多打捆打包,还怎么打仗?”
第26军不属于汤尧、曹天戈新组建的第8兵团(包括第8军、第9军),他们无法命令。
而且彭佐熙说的也都是实情。怎么能叫一支放下武器、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军队去打仗呢?
他们知道,彭佐熙在云南待了很长时间,熟悉地形。现在情况危急,他们只好一次次向彭佐熙求救。
彭佐熙认为,从解放军迎面而来的态势来看,是大迂回、大包围态势,国军不可能取得胜利。目前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迅速通过个旧等地分路,从蔓耗、蛮板越过红河逃到越南。
彭佐熙不知道,蔓耗、蛮板渡口即将失守,解放军38军114师正从河口快速推进,当晚就要占领这两个渡口。
他们从解放军前进的速度和距离判断,估计明天拂晓前就能攻下蒙自。既然部队不能打仗,只好迅速向西逃窜。
蔓耗渡口
曹天戈回到第8军军部后立即电话通知各师,改变1月15日下午下达的防御部署,命令全军连夜向蒙自以南的建水集结。
部署完成后,已近午夜,曹天戈再与26军取得联系。彭佐熙早已逃到个旧。
汤尧和曹天戈不敢再留在蒙自,急忙坐上吉普车连夜逃往建水。
当时,解放军110团已经开始向蒙自机场发起进攻。守卫机场的敌人以为是一小股游击队,漫不经心地开了枪。
后来,他们看到攻势很猛,而且是从几个方向袭来,才知道解放军野战部队打过来了。
敌人在黑暗中仓促作战,顷刻间就被凶猛的机枪子弹和一排排飞舞的手榴弹炸倒。剧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焰震撼了这个小小的军用机场。
解放军于1月16日凌晨4时完全占领机场,稍作清理后,前往攻占蒙自县城。
城里的敌人已被机场的火焰、枪声和爆炸声吓得魂飞魄散。哪里敢反抗?解放军第37师两个团于凌晨6时完全占领蒙自县城。
与此同时,驻守鸣鹫的26军193师579团一个营被解放军38师113团2营歼灭。
一夜之间,蒙内外敌军被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