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车送去维修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杭州滨江的单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新能源车竟会在修理厂里上演一出离奇的"失踪记"。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车子被人偷开违章,最后那张千元罚单却记在了她的名下。
而且随着调查深入,竟然还牵出了修理厂管理漏洞、前员工恩怨纠纷等一连串问题。
究竟是保管不当还是另有内情?罚款该由谁来买单?整个事件的走向比想象中更加扑朔迷离。
一通深夜来电打破平静
八月初,单女士驾驶着自己那辆奇瑞旗下的iCar新能源车在路上不慎发生了小剐蹭。
虽然只是小事故,但爱惜车子的她还是决定送去专业维修。
8月9日那天,她把车开到了滨江区聚业路上一家名为"相信光"的汽车服务公司,用了一张平安保险的补漆权益券,整个维修过程不花一分钱。
交代完注意事项后,她就放心地把车留在了店里,按照正常流程,第二天就能取车。
然而第二天晚上11点多,正准备休息的单女士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警察的声音,对方告诉她,你车被偷了。
警察称他们接到修理厂的报案后,已经调取了监控录像,正在全力追查偷车人的下落。
单女士懵了,车明明停在修理厂里,怎么会被偷?她赶紧给修理厂打电话询问情况。
修理厂的人告诉她,晚上11点36分左右,偷车的人已经被警方控制住了。
听到这个消息,单女士稍微松了口气,至少车子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本以为偷车风波就此平息,可几天后单女士查询车辆信息时,发现自己的车多了一条交通违法记录。
系统显示的违法行为是"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处罚金额整整1000元。
这下单女士彻底坐不住了,车是在修理厂被偷的,开车的人也不是她,凭什么这个罚款要记在她头上?
她立刻联系了处理这起案件的民警,想要了解具体情况。
可民警的解释让她更加困惑。
原来,偷车的人被抓后,因为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也没有用车辆进行盈利活动,警方认定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偷开行为。
但问题是,这个人根本没有驾驶证。
按照相关规定,无证驾驶的处罚要比偷开更严重,所以案件被移交给了交警部门处理。
交警部门按照规定对无证驾驶行为进行了处罚,可罚单却自动记录在了车主名下。
就这样,单女士自己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一个违法记录,还要掏1000块钱的罚款。
修理厂的态度让人寒心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单女士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修理厂协商,毕竟车是在他们店里被偷的,理应承担保管不当的责任。
刚开始,修理厂的态度还算积极。
工作人员在电话里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完全不用单女士操心,他们会负责处理到底,包括那1000元罚款也由他们承担。
单女士听了这话,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可接下来的发展却让她大跌眼镜。
每次她打电话询问进展,修理厂的人不是说正在处理,就是找各种理由推脱。
时间一天天过去,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最后,修理厂给出了一个让她无法接受的结果——偷车的人电话已经停机,联系不上了,让单女士自己去找交警处理。
这个回复彻底激怒了单女士。
车子是在你们店里被偷的,现在找不到人就推给车主?这是什么道理?她决定亲自到店里讨个说法。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单女士调取了车辆的行车记录仪。
视频画面让她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车子被开出修理厂大门后,曾在路边停留了一会儿。
而且就在车子停在路边的时候,从旁边的小房间里走出了一个手持手电筒的人。
这个人径直走向大门,在偷车人开车离开后,他才慢条斯理地把门关上。
单女士把这段视频发给修理厂的工作人员,对方解释说,拿手电筒的是住在店里的员工,看到门开着就过来关门,至于车子的事他根本没注意到。
这个解释显然站不住脚,从行车记录仪的角度看,那个员工不可能看不到车子。
而且正常情况下,看到有车深夜开出去,第一反应难道不应该是询问或者阻止吗?怎么会这么淡定地直接关门?
单女士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如果这种事情在修理厂经常发生,员工们都习以为常了,那才会有这种反应。
想到这里,她更加坚定了要讨回公道的决心。
采访当天,记者陪同单女士来到了这家修理厂。
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单女士只好拨通了老板的电话,谁知此时,对方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大变。
老板承认事情发生后,他们确实报了警,也配合警方把车追了回来。
但他认为,修理厂已经尽到了应尽的义务,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至于单女士说的保管不当,他不认同这个说法。
如果单女士坚持认为修理厂有责任,那就让相关部门来处罚好了。
记者询问偷车人的身份时,老板终于说出了一个关键信息——偷车的是他们的前员工。
这个答案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前员工,深更半夜跑到老东家偷车,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记者继续追问,老板却不愿意多说,只是表示当时他不在现场,是接到公安局电话才知道这件事的。
属地派出所的民警向记者透露了更多细节,原来,这名前员工与修理厂存在经济纠纷,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那天晚上,这个前员工想到了一个"妙计"——把客户的车开走,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老板就范,把拖欠的钱要回来。
他可能觉得,只要不是真的偷车卖掉,就不算什么大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老板发现车不见后,第一时间就报了警。
警方行动迅速,第二天就找到了他。
面对警察,他坦白了自己的动机,说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讨回欠款。
罚款归属成焦点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问题的焦点又回到了那1000元罚款上。
针对这起纠纷,记者咨询了相关法律专家。
专家表示,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认定修理厂是否尽到了保管义务。
当车主把车送到修理厂维修,双方就形成了修理合同关系。
在这个合同关系中,修理厂不仅要完成维修任务,还要确保车辆在维修期间的安全。
如果因为管理疏忽导致车辆被盗或损坏,修理厂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首先,偷车人是修理厂的前员工,说明他对修理厂的环境非常熟悉,知道车辆停放位置,甚至可能还有进入的便利条件。
这反映出修理厂在人员管理和安保措施上存在漏洞。
其次,从行车记录仪的画面看,修理厂员工在车辆被开走时在场,却没有采取阻止措施。
无论是疏忽还是故意,这都构成了管理失职。
基于以上分析,专家认为修理厂应当先行赔偿车主的损失,包括这1000元罚款。
之后,修理厂可以向偷车的前员工追偿。
如果修理厂拒绝承担责任,车主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
至于违章记录的问题,车主可以向交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提供修车凭证、报案记录、行车记录仪视频等证据,说明违章行为并非本人所为,要求撤销这条违法记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