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不适合读工科?”
曾丹妮微微一笑,摇摇头。她刚刚走完一段许多人眼中“不可能”的路: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出发,跨过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硕士门槛,如今,她已推开国防科技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博士的大门。
(曾丹妮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她不仅跨过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也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而这一切,她说,源于两件事:一是兴趣,二是习惯。“兴趣一旦点燃,学习的路就不会苦”, 大二那一堂《建筑材料》课,像一束光,照进了曾丹妮原本按部就班的工科学习中。老师讲到混凝土的化学成分如何决定其强度,钢材的微观结构怎样影响耐久性……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工程不是冷冰冰的图纸与计算,其背后跃动的,是化学的逻辑与物质的灵魂。
“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感觉,非常迷人。”
从那一天起,她再也放不下对化学的好奇。她开始主动查阅文献、跑图书馆。这也促使她在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入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你不要把跨学科想象得那么可怕,”回顾那段经历,曾丹妮语气温和却坚定,“核心不是你要多聪明,而是你有多好奇。”
她习惯于把新知识和旧经验相连。比如把混凝土的硬化过程类比成反应动力学,用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理解能源转换。她说,这叫“联想式学习”——把陌生变熟悉,把理论变生动。“知识,一旦跟你发生了联系,就再也忘不掉了。”
(曾丹妮本科时期照片)
“严谨,是实践教给我的习惯。”
如果说兴趣是指引她的星光,那么扎实的训练,才是她真正走向远方的路基。
在交大希望学院,强调应用的实践课程塑造了她严谨的学术性格。“工程测量课要求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每一次读数、每一笔记录都必须极度精确。”她说,“这种训练后来在我做化学实验、处理数据时,变成了肌肉记忆。”
曾丹妮(左4)本科时期照片
在硕士阶段,她延续了这样的严谨。面对全新的化学工程领域,她并不畏惧。“本科教我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硕士阶段则让我真正走进科研现场。”她操作反应装置、分析复杂数据、搭建实验流程,一步步把工程管理的系统思维,融进了化学工程的创新实践中。
“不要自我设限,工科只看实力。”
当被问及“作为女生,在工科领域有没有遇到偏见”时,她坦然回答:“有。但我的回应方式永远是一样的——做好自己。”
“在实验室,我操作过反应釜,调试过传感器,处理过成千上万条数据。这些工作不看性别,只看你有没有能力完成。”
她说得平静,却字字有力量。
今年秋天,曾丹妮将踏入国防科技大学,在能源动力领域继续她的科研之路。从工程管理到化学工程,再到能源动力,她始终相信:学科之间有边界,但人的潜能没有;社会标签可以贴,但你自己的脚步不要停。
曾丹妮的脚步超越了标签的藩篱
愿所有追梦人都能像她一样
冲破枷锁、无畏探索
愿每个不被定义的人生
都能如秋风般自由奔涌
似金桂般在热爱的领域绽放光华
编辑 |刘倩审核|代宗宏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希望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