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沉浸,这座挖掘不尽的富矿,我已经采掘了最主要的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之外,还有无限广阔的天地等着我去经历。而我相信,许多年轻的老师,哪怕在面对《给教师的建议》的时候,也可能如 30 岁出头的我一样茫然无措,找不到入口,我希望,我的这些成果,能够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
——魏智渊
教育,究竟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还是人格的塑造?是分数的追逐,还是心灵的唤醒?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毕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对自尊的理解。
而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正是以这一思想为核心,带领我们深入教育的本质,去探索如何真正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充满生命力的人。
十大概念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精粹
自尊心
评分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思维课
两套大纲
自动化读写
直观性
交集点
道德教育
精神生活
在这本书中,魏老师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自尊并不是简单的“觉得自己好”,而是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比如,当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他的脸上绽放出的那种自豪感,就是自尊的真实体现。这种成就感,远比一句“你真棒”更有力量,因为它源于孩子自身的能力提升,而非外部的评价。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教育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我们常常用爱心、赏识和鼓励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却忽略了帮助他们真正提升能力。比如,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老师为了不打击他的信心,微笑着说“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这种安慰虽然暂时呵护了孩子的情绪,却未能帮助他找到错误的根源,也无法让他真正进步。魏老师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让他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魏老师特别强调,自尊的培养与孩子的社会性需求密不可分。人的社会性需求,尤其是尊严感,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孩子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直接影响着他的自尊心。比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忽视或被排斥,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而如果他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认可和接纳,他的自尊心就会逐渐增强。
在书中,魏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从依赖外部认可转向自我定义。他用“元认知”这一概念,来阐述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魏老师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让他能够在擅长的领域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
魏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考试中失利,如果他认为“我就是学不好”,那么他就会陷入固定思维的陷阱;但如果他能够意识到“这次失败是因为方法不对,我可以改进”,那么他就会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魏老师指出,教育的意义,正是帮助孩子摆脱“被定义”的束缚,让他们相信“我只能被我自己定义”。
在教育的实践层面,魏老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他特别强调,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背景知识是提升他们克服困难能力的关键。他提倡通过“思维课”和“阅读自动化”来帮助孩子积累背景知识,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比如,一个孩子在阅读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时,如果他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一无所知,那么他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但如果他曾经通过观察大自然,对植物的生长有了直观的感受,那么他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魏老师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帮助孩子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从而为精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魏老师还指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营造安全、积极、健康的氛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教育者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擅长艺术,有的孩子热爱运动,有的孩子对科学充满好奇。魏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创造多元化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
在评价孩子时,魏老师提倡多维度、成长性的评价方式。他指出,如果评价仅仅是对孩子的分数或表现进行排名,那么这种评价只会让孩子陷入比较和焦虑中。相反,教育者应该通过诊断性的评价,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在数学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老师可以通过分析他的错题,帮助他找到薄弱环节,并鼓励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进步。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提升能力,还能让他感受到被肯定和被支持。
魏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的解读之作,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教育实践指南。它用具体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本质——帮助孩子找到自尊。这本书适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适合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走向一条真正尊重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之路。
本文作者:湛献庚
从人格到智力,从理论到案例
用十大概念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精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
魏智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760-6282-3
2025年8月
65.00元
作者基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长期研究,提纲挈领地提炼出了十个最重要的大概念,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精华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并使之结构化,有利于读者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本书始终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是在与苏霍姆林斯基跨时代的教育对话中完成建构的。这种对话,保证了理论的鲜活,避免了枯燥与僵化。
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的解读之作,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教育实践指南。它用具体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本质——帮助孩子找到自尊。
这本书适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适合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魏智渊
曾用网名“铁皮鼓”。南明教育总校长,重庆南明新学道学校校长,专注于教师培训、课程研发、阅读研究和学校改造,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橡果书院院长,并创建“老魏的咖啡馆”家庭教育及教师发展平台。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高手教师》《高手父母》《高手校长》《教师阅读漫谈》《儿童读写三十讲》《自由写作十二讲》等作品。
制作:龚雨裴
关注并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