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失控、自残,到底是双相障碍,还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分享至

本文字数约:5577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被诊断双相?别慌,双相有“真假”之分

02、为何说青少年不宜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03、不必纠结症状学诊断标签,而要看清心理根源

很多青少年在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就像个行走的火药罐,一点就炸、敏感易怒、冲动失控。

他们在情绪暴躁的时候,控制不住地在家摔东西、冲父母大吼,甚至动手打父母。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会反复自残、自伤,手臂上、大腿上留下触目惊心的伤痕,让父母既心痛又无助。

面对这类情况,不少精神科医生很可能会将孩子诊断为“双相障碍”

很多对这个诊断有所了解的父母,一听就慌了:啥?双相?这是“重性精神病”啊!

明明孩子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啊,怎么就被贴上“重性精神病”的标签了呢?

难道孩子真的要终生服药?遗传度高达80%?还要被上报政府系统,以后考公、考编全凉凉?

父母们当然很难接受,他们开始在网上疯狂查资料,希望能看到不一样的说法。

他们可能会看到“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信息,一看症状描述,孩子的情况似乎完全对得上啊!

他们还可能会听说,辩证行为疗法(DBT)对改善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这让父母看到希望,也不禁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被误诊了?孩子到底是双相障碍,还是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里,双相障碍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确实有一定难度,美国有很多精神科专家也意识到,很多患者被误诊了。

下面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为父母解开这个“诊断谜团”。

01、孩子被诊断双相?别慌,双相有“真假”之分

其实,双相障碍也有“真假”之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这主要看不同的精神科大夫怎么理解“躁狂/轻躁狂”发作。

有的精神科大夫觉得,只要患者出现过暴躁易怒、在家摔东西、大吼大叫的行为,这就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进而就能诊断双相障碍。

但这是有很大争议的。说白了就是,有些精神科医生说:我不同意。

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颜文伟教授曾指出,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的,这种高涨的情绪能感染他人。



此图为AI生成

他甚至毫不客气地说,“有的医生,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认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那是不对的”。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也对“激惹”和“激越”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 以防卫为目的的攻击为“激越”:“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患者内心其实是压抑、焦虑的;

- 以掌控为目的的攻击才是“激惹”:“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患者内心自大,容不得别人质疑,所以动怒。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易激惹”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其中一个症状,而“激越”就不是。

也就是说,孙学礼教授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不要一听到患者激动了、愤怒了,就甩锅给躁狂/轻躁狂发作。

简单来说,如果患者处于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状态,他们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愉悦的、高兴的,对未来充满希望,自我感觉良好,表面看起来积极乐观。

显然,很多青少年患者完全不是这样。

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压抑的、痛苦的、沉默的。他们有时暴躁易怒、大发脾气,是因为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负性情绪难以自控地大爆发。

严格来说,这属于极度痛苦、压抑之下的“激越”状态,而不是“易激惹”状态。

他们负性情绪大爆发之后,也不会高兴、愉悦,而是跟大发脾气之前一样,继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爱说话。

有的孩子事后还会感到非常愧疚、更加自我否定,抑郁情绪更加严重,自残自伤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

所以,如果患者只因为暴躁易怒、大发脾气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话,那很可能是被过度诊断了。

又或者说,这部分患者并不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而属于“泛双相化”的类型。

02、为何说青少年不宜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那如果孩子不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那会不会是得了“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很不稳定,还有冲动行为。

乍一听,这跟双相障碍的相似度确实很高。

以下是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等方面的不稳定,以明显的冲动性为标志的普通的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具有下述5种(或更多种)症状。

1. 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注意:不包括标准5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2. 不稳定、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在过度理想化与过度贬低之间摇摆。

3. 认同障碍:患者存在明显而持久的、不稳定的自我意象或自我感。

4. 至少在两个存在潜在自我伤害的领域内存在冲动行为(例如花销、性、物质滥用、疯狂驾驶、暴食)(注意:不存在标准5中的自杀和自残行为)

5. 反复出现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

6. 因明显的心境反应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如强烈的间隙性烦躁、易怒或者常持续数小时或不超过几天的偶尔出现的焦虑)

7. 长期的空虚感

8. 不恰当、强烈的愤怒或难于控制愤怒(如经常生气、愤怒、斗殴)

9. 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

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最核心的一点是——患者极度害怕被亲近的人抛弃,无论是家人、恋人、朋友还是喜欢的老师等等。

哪怕别人并不是真的抛弃他们,只是因为客观原因跟他们的联系少了,他们也容易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比如,患者容易对朋友过度依赖,甚至讨好,对其掏心掏肺,甚至当朋友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他们也会想办法满足。

他们付出之后,朋友对他们说谢谢、夸他们,他们会非常开心、兴奋,认为有人关心和在乎自己。

可如果朋友对他们稍微冷落,他们会非常失落、愤怒,指责朋友抛弃自己,将过去朋友对自己的好全盘否定。

如果朋友及时解释,做出一些补偿,“回到”患者身边,患者的情绪会大大缓解,然后又觉得朋友真好,继续对其掏心掏肺。

可如果朋友真的不联系他们了,他们很可能会马上情绪崩溃,认定自己就是被抛弃了,然后行为失控,疯狂砸东西、自残、甚至可能尝试自杀,或者产生报复心理。



此图为AI生成

以上只是用朋友来举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比较亲近的家人、其喜欢的老师,甚至是聊得来的网友,都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感觉。

如果孩子符合上面这个的核心症状,便极有可能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

但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满18岁的青少年患者,是否能够被诊断为人格障碍患者,医学界还没有统一定论!

我国《精神病学高级教程》中认为,18岁以下的个体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

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则认为,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一年,也可以对18岁以下的患者下人格障碍的诊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除外)。

虽然以上两种意见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看出,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诊断人格障碍是必须慎之又慎的。

这也说明,人格障碍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

有些父母以为人格障碍只是“人格有问题”,以为这比双相障碍这个“重性精神病”轻很多,希望孩子能被诊断为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但实际上,常见的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比双相障碍要大得多,很多医生根本就不了解,也不会治!

而且,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主流精神科医生对人格异常缺乏了解,更缺乏识别的意识,很少对患者下人格方面的诊断。

哪怕能识别出来,他们往往也拿人格障碍没办法,无法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治疗方案。

近几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布雷斯提出,辩证行为疗法(DBT)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明显疗效。但目前,DBT在我国远未能普及。

至少在现在,患者及父母很难找到真正专业的、有经验的、又能将西方国家的DBT与我国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心理治疗师。

国内绝大部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仍停留在传统的CBT、人本主义、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疗法上,这对人格障碍是非常、非常低效的。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绝大部分青少年的人格异常还没有真正达到人格障碍的地步。

真正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符合人格障碍的3个特征:严重缺乏同理心,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

但绝大部分青少年患者在情绪平静时,仍有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同理心也很强。他们情绪波动时,往往也没有出现十分出格的行为。

所以,如果把青少年患者诊断为人格障碍的话,这还是不妥当的。

03、不必纠结症状学诊断标签,而要看清心理根源

上面分析了一堆,可能父母看了还是有点晕——那我孩子到底是双相障碍,还是边缘型人格异常?

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它们都属于“症状学诊断”——只看表现症状、不问根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