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那乱世,最不缺的是敢拼命的人,但若论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他这辈子,起点是六国贵族里的 “金枝玉叶”,终点是汉家天下里的 “功成隐士”—— 年轻时敢在博浪沙扔大铁椎砸秦始皇,中年时能在鸿门宴上救刘邦,老年时能笑着把万户侯的爵位推了,躲进山里修仙问道。别人争破头的功名利禄,在他眼里,倒不如一瓢山间清泉、一卷黄老经书来得自在。
张良的早年,是 “国破家亡” 的苦。他是韩国贵族,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丞相,一家五代侍奉韩王,妥妥的 “官 N 代”。可他还没来得及继承家业,秦国就把韩国灭了,家里的田地、房产全没了,弟弟死了都没钱好好安葬。换作别人,可能要么认命当个顺民,要么躲起来苟活,可张良偏不 —— 他把家里所有钱都拿出来,找了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趁着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在博浪沙埋伏,想一椎砸死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可惜没砸中,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气得发疯,下令全国搜捕刺客,张良只好改名换姓,躲到下邳隐居。这一躲,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没闲着,一边躲避追捕,一边研究兵法谋略,还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 “黄石公”。
据说有天张良在桥上散步,一个老头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还让张良给他穿鞋。换作年轻时的张良,早就拔剑了,可那时候的他,已经磨掉了锐气,乖乖去捡了鞋,还跪着给老头穿上。老头很满意,说 “孺子可教”,给了他一本《太公兵法》,说读了这本书,能当帝王的老师。张良回去后,天天研究这本书,终于把里面的谋略吃透了 —— 这才有了后来那个 “谋圣” 张良。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张良也拉起一支队伍,想恢复韩国。可他势力太小,只好去投奔刘邦。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良就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一听就懂,还照着做;后来张良又给别人讲,别人根本听不懂。张良叹了口气,说 “沛公(刘邦)大概是天选之人吧”,从此就死心塌地跟着刘邦了。
要说张良的谋略,那真是 “招招致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对手耍得团团转。
刘邦先入关中,想在咸阳称王,项羽气得带着四十万大军过来,要灭了刘邦。刘邦只有十万兵,根本打不过,这就是后来的 “鸿门宴”。项羽的叔叔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连夜跑来告诉张良,让他赶紧走。张良却没走,反而把项伯介绍给刘邦,让刘邦跟项伯结为亲家,还让刘邦第二天亲自去给项羽道歉。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想杀刘邦,项伯赶紧拦着,樊哙又闯进来护驾,刘邦最后趁机溜走 —— 这一切,都是张良在背后策划的。要是没有张良,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鬼,哪还有后来的汉朝?
刘邦被封为汉王,去蜀地的时候,张良建议他把栈道烧了,一是防止项羽追杀,二是让项羽以为他不想出来了,放松警惕。后来刘邦想打回来,韩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下子就平定了三秦 —— 这 “烧栈道” 的主意,又是张良想的。
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好几次陷入绝境,都是张良帮他解围。刘邦打不过项羽,想联合韩信、彭越一起出兵,可这两个人却按兵不动。刘邦很着急,张良说 “他们是想要封地,你给他们封王,他们肯定来”。刘邦照做,韩信、彭越果然带兵过来,最后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围住,项羽自刎乌江 —— 这 “垓下之围” 的关键,还是张良的谋略。
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说 “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把张良列为 “汉初三杰” 之首,还想封他为 “万户侯”,让他随便选封地。可张良却拒绝了,说 “我当初是为了报仇才跟着您,现在韩国已经没了,我也没什么心愿了,只想找个地方修仙问道”。最后他只选了个小小的留县,当了个 “留侯”,就躲起来了。
别人都不解,说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好的爵位,你怎么说不要就不要?张良却看得很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知道刘邦这个人,能共患难,却不一定能共富贵,尤其是韩信、彭越后来都被刘邦杀了,更证明了他的判断。他不想像韩信那样,为汉朝立下大功,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不想像萧何那样,为了自保,故意贪污受贿,毁了自己的名声。他选择了最聪明的一条路 —— 功成身退。
晚年的张良,真的躲在山里修仙,很少过问朝政。刘邦想废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着急,找张良帮忙。张良本来不想管,可吕后派人逼着他出主意,他只好建议吕后请 “商山四皓”(四个很有名的隐士)来辅佐太子。刘邦看到连 “商山四皓” 都来帮太子,就知道太子的根基已经稳了,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了 —— 这是张良最后一次为汉朝出谋划策,之后他就彻底隐居了,直到去世。
张良的一生,活得太清醒了。他不像韩信那样,眼里只有战功,最后被功名利禄害死;也不像萧何那样,为了保命,不得不委屈自己;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放弃什么。年轻时他为了报仇,敢跟秦始皇拼命;中年时他为了帮刘邦打天下,倾尽毕生所学;老年时他为了自保,敢把荣华富贵全推了 —— 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又稳又准。
有人说,张良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谋士,因为他不仅帮主子得了天下,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有人说,张良的 “功成身退”,是因为他看透了皇权的冷酷,不想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不管怎么说,张良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乱世里,有才华很重要,有谋略更重要,但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历史的长河还在流淌,人们还在谈论韩信的 “背水一战”,萧何的 “镇国家、抚百姓”,可每当有人说起汉朝的建立,说起那些惊心动魄的谋略,总会想起张良 —— 那个在博浪沙扔铁椎的少年,那个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谋士,那个功成后笑着归隐的智者。他的名字,虽然不如韩信那样响亮,不如萧何那样权重,却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了最传奇、最清醒的一笔。
留县的山还在,当年张良隐居的地方,早已长满了草木,可张良的谋略,张良的智慧,却像一颗明星,永远留在了汉家天下的天空里。他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下棋,不仅要会进攻,更要会防守;不仅要会争取,更要会放弃。有时候,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放弃一些东西,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更多 —— 比如自由,比如安宁,比如善终。这,就是张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