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实力始终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而在各类远程打击装备中,火箭炮因其火力集中、机动性强的特性,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全球三大军事强国,中美俄在火箭炮射程方面展现出明显差异。美国火箭炮最大射程可达500公里,俄罗斯则维持在70公里水平,那么中国的远程火箭炮发展又处于何种阶段?
美国火箭炮:500公里
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火箭炮不仅是前线火力支柱,更是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装备。提到美国火箭炮,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海马斯”系统。
这款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高机动性多管火箭发射系统,不仅频繁出现在国际军贸市场,还在多场现代战争中展现实力,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表现突出。
“海马斯”之所以广受青睐,是因为它早已超越传统火箭炮的范畴。
除常规无制导火箭弹外,它还能发射多种精确制导弹药,如M30/M31系列卫星制导火箭弹、GLSDB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甚至最新型PrSM精确打击导弹。
因此,其射程范围从几十公里延伸至500公里,几乎媲美部分短程弹道导弹。这种多用途能力,使其在实战中更像一个多功能发射平台。
它可以从较远安全区域发起攻击,精准打击关键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具备极强的机动性能。
采用“打完即撤”的战术,迅速进入发射位置,完成打击后立即转移,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当然,任何武器都有其局限性。
尽管“海马斯”射程远、精度高,但在飞行末段速度显著下降,若遭遇具备中近程防空能力的对手,仍存在被拦截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它仍代表了当前火箭炮发展的先进水平,不再局限于面杀伤,而是朝着精确化、多功能化和体系化方向迈进。
那么,传统军事强国俄罗斯的火箭炮又处于什么水平?
俄罗斯火箭炮:70公里
俄罗斯在火箭炮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其BM-30“龙卷风”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自问世以来便被公认为世界顶级装备。
该系统最大射程约70公里,配备300毫米口径火箭弹,打击范围广、火力猛烈,且具备快速部署与转移能力,整体作战效能优于同期欧美产品。
俄罗斯火箭炮的发展理念深受苏联军事思想影响,强调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可控以及大规模火力压制。
“龙卷风”系统12管齐射可在数十秒内对35至7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实施密集打击,特别适合摧毁集结部队、炮兵阵地、后勤枢纽等目标。
其使用的9M55系列火箭弹种类多样,涵盖高爆弹、子母弹、温压弹甚至巡飞弹,并引入简易制导技术。
虽然未实现全程精确制导,但通过弹道修正可显著提升命中精度,有效解决传统火箭弹“一偏全偏”的问题。
近年来,乌克兰在“龙卷风”基础上改进推出的“赤杨-M”火箭炮,射程提升至120公里,精度也有明显提升,显示出相关技术仍在持续进步。
俄系火箭炮在射程扩展方面较为保守,更注重火力密度与成本控制。俄军似乎更倾向于用火箭炮执行中近程覆盖任务,而将远程精确打击任务交由“伊斯坎德尔”等战术弹道导弹。
不过,随着现代防空系统和侦察技术的不断提升,传统无制导或半制导火箭炮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
俄罗斯也在努力为火箭炮引入更多精确制导弹药,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积累的限制,进展相对缓慢。那么,同样作为军事强国的中国,在火箭炮发展方面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国火箭炮:后来居上
中国现代火箭炮的发展路径,可以用“低调但硬核”来形容。
如果说美国和俄罗斯的火箭炮还在追求火力密度与射程之间的平衡,那么中国的PHL-191型箱式远程火箭炮,已经直接迈入了超远程精确打击的阶段。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今年三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推出的新型远程BER10型制导火箭弹。
该弹药可通过PHL-191发射,官方公布射程超过500公里,“超过”意味着实际射程可能更高。
更令人瞩目的是,BER10采用惯性加卫星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小于10米,这意味着它可以在500公里外精准打击指挥所、雷达站、机场设施等固定目标。
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模糊了火箭弹与战术弹道导弹之间的界限。从作战体系来看,中国远程火箭炮并非单独使用,而是强调融入联合火力打击体系。
在模拟登陆作战中,远程火箭炮可率先打击滩头工事和防御节点,为部队登陆扫清障碍;同时,它还能与东风系列导弹协同作战,形成梯次火力覆盖,既控制成本又避免火力空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远程火箭炮普遍实现模块化装填,一轮打击后可快速再装填并继续作战,这种持续压制能力在现代高强度对抗中尤为重要。
那么,中国的火箭炮究竟达到什么水平?用一句话总结非常贴切——射程远、精度高、体系强,不是孤立作战的武器,而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更符合现代战争对体系化作战的需求。
火箭炮这一诞生超过半个世纪的武器类型,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制导技术、动力系统与作战理念的推动下不断焕发新生。
从中美俄三国的发展对比来看,美国注重多功能与跨域整合,俄罗斯坚持传统面积火力但仍寻求升级,中国则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超远射程与高精度的结合。
射程只是表象,背后体现的是各国军事理念与科技实力的差异。未来的火箭炮,或将越来越难以被简单定义,它们可能是一种火箭、一种导弹,甚至是一种跨域火力节点。
但无论形态如何演变,其核心逻辑始终未变——在尽可能远的距离,用尽可能高的效率,掌控战场节奏。军事科技没有永恒的强者,只有不断的创新与适应。
主要信源
从一款未被大众关注的新弹药,谈远火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的使用—— 2025-03-17 14:44 来源: 中国台湾网如何杀死“海马斯”?——新华社客户端2023-05-30年过半百的火箭炮正焕发“第二春”——2020年04月21日 05:28 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