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合组织峰会上,伊朗给中方出了个难题,要求中方提供全方位庇护

0
分享至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20多位外国元首齐聚天津,上合组织史上最大规模峰会圆满落幕,四大新中心正式揭牌,组织影响力再创新高。

可就在各国领导人为合作成果点赞的同时,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却抛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要求成立外长委员会,为成员国提供"各种方式"的安全帮助。

这个提议到底意味着什么?上合组织会如何回应这一挑战



编辑:CY

当"最亲西方总统"转身向东求助

佩泽希齐扬的这个请求,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出面保驾护航。可这位总统三个月前还被称为"最亲西方的伊朗总统",怎么突然间就转身向东方求助了?

答案只有一个:他真的是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今年6月那场持续12天的军事冲突,几乎把伊朗打回了石器时代



以色列的空袭直接摧毁了伊朗多个核设施,美国更是动用B-2轰炸机实施所谓的"精准斩首"。这场冲突结束后,伊朗的经济数据简直惨不忍睹

德黑兰市内的里亚尔汇率跌破历史新低,通胀率飙升至38%,这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几乎翻了一倍。更要命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因为原材料断供而停产,失业率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



走在德黑兰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关门的店铺。可真正让佩泽希齐扬心寒的,不是这些经济数字,而是西方的集体沉默。冲突爆发后,欧洲那些平时高喊"人权"、"和平"的国家,突然间就失声了。

欧洲议会甚至拒绝就以色列的行动作出谴责,连一纸"呼吁克制"的声明都懒得发。这让一心想要修复与西方关系的佩泽希齐扬彻底看清了现实。



他在7月的一次公开讲话中直言:"我们过去低估了西方在中东的虚伪,也高估了他们对和平的兴趣。"于是,这位曾经的"亲西方总统"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

但光是"靠拢"还不够,伊朗要的是实质性的安全绑定。它提出的"危机应对委员会",本质上就是想借上合组织之名,为自己争取一条生存通道



上合组织的"成长烦恼"

伊朗的请求听起来合情合理,可问题是,这已经超出了上合组织的职责边界。上合组织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一直有个铁打不动的原则:"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

这个原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写在了组织章程里的硬性规定。说得更直白点,上合组织从来就不是"亚洲版北约"。可伊朗想要的那个"危机应对委员会",实际上就是要把上合组织往军事同盟的方向推。



一旦成立这样的委员会,就意味着当中东局势失控时,上合组织要主动介入,甚至可能与美国、以色列形成实质性对抗

这不仅会彻底改变上合组织的基本性质,更可能将所有成员国拖入本不愿卷入的地缘冲突。更何况,上合组织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印度与以色列关系密切,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上走得很近。



哈萨克斯坦长期与美国和北约保持安全合作关系,在反恐、维和等领域有着深度合作。土库曼斯坦更是奉行严格的中立政策,连联合国维和行动都不参加,更别说卷入地区军事冲突了。

这些国家不可能在伊朗遭遇军事打击时自动站队,佩泽希齐扬想借助机制"绑定"各国的想法,实在是有些一厢情愿。天津峰会期间,当佩泽希齐扬提出这个建议时,现场的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



各国代表礼貌地听完了他的发言,但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明确的支持表态。这种沉默,比任何拒绝都更加意味深长。上合组织在安全事务上,本质上还是一个协调平台,而非行动联盟。

它能做的,是促进对话、增进互信、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但要让它承担起类似北约第五条款那样的集体防务责任,目前来看还不现实。



中国的钢丝平衡术

面对伊朗的请求,中方的回应既明确又谨慎。7月的上合外长会上,王毅列出了对伊朗的"四大支持":支持主权、反对干涉、鼓励对话、深化合作。

这四点表态,坦率讲,已经是对伊朗极限的拉拢。但与此同时,中方也重申了上合组织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中国外交的智慧:既不让朋友失望,也不突破自己的底线。



中国当然希望中东稳定,也愿意在伊朗遭遇外部压力时提供道义支持。但中国更清楚,一旦被伊朗"捆绑式"拉入中东军事漩涡,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这会破坏中美间本就脆弱的战略平衡。中美关系虽然竞争激烈,但双方都在努力管控分歧,避免直接对抗。



如果中国在中东问题上过度介入,很可能触发美国的强烈反弹,甚至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其次,这也可能损害"一带一路"在中东的整体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涉及多个国家,包括一些与伊朗关系紧张的海湾国家。如果中国过分偏向伊朗,可能会影响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合作关系,这对整个倡议的推进显然不利。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奉行不干涉内政、不搞军事同盟的外交传统。这个传统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信任。

如果为了迎合伊朗的需求而改变这一传统,可能会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意图产生疑虑,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中方对伊朗的支持,有上限,也有底线。这种支持更多的是战略协同,而不是安全托底。



王毅的"四大支持"实际上已经划定了中国的行动边界:在国际法框架内支持伊朗,但不会突破上合组织的基本原则。

这种平衡策略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中国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而改变既定的外交方针。



大国博弈的新棋局

伊朗的这个请求,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变化。美国正在逐步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和欧洲,对中东的投入在不断减少。这种战略收缩在中东留下了巨大的"安全真空"。

而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冲突陷入泥潭,也无力在中东投入更多精力。在这种背景下,伊朗试图通过上合组织寻找新的安全依托。这种尝试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当传统的安全架构发生松动时,小国总是要寻找新的保护伞。问题是,中俄之间并非军事盟友,上合组织也不是准军事集团。在没有集体防务条约的前提下,伊朗的请求更像是一种战略豪赌

它在赌中国会为了地缘影响力而迈出更实质的一步,赌上合组织会在未来的某次中东危机中"突破原则"。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赌局的成功率并不高。



国际组织一旦确立了基本原则,改变起来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和巨大的共识。但伊朗的尝试也不是毫无意义。它至少表明,非西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正在持续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些新兴的国际合作平台,寻求在传统西方主导秩序之外的替代方案。这种趋势反映了国际秩序的深刻变迁。后美国霸权时代,国际治理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



上合组织、"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新兴合作机制,正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伊朗的请求虽然没有得到直接回应,但它已经成功地将这个问题摆上了桌面。

无论上合组织最终如何回应,这个话题都会持续发酵。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时,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提议会重新被提及。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今天的不可能,往往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结语

伊朗的请求实际上为上合组织提供了一次"压力测试",检验组织在面临超范围需求时的应对能力。

后美国霸权时代,新兴国际组织必须在原则坚持与现实需求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不仅关乎组织的未来发展,更关乎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面对这样的时代选择,你认为上合组织应该如何走好下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肖兹探秘说 incentive-icons
肖兹探秘说
轻轻细雨,绵绵长音。
3850文章数 8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