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林海雪原中,曾经回荡着这样一段传奇:抗日英雄杨靖宇与他的第一师师长程斌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默契。他们能在枪声中间辨彼此,能在风雪中遥相呼应。
程斌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杨靖宇信任程斌如信任自己的影子。
杨靖宇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曾被视作杨靖宇“另一只手”的男人,却在1938年7月,带着115名战士转身投敌,彻底改写了东北抗联的命运。
程斌并非寻常将领。他1911年生于吉林伊通,20岁就加入抗日队伍,因作战勇猛、头脑灵活,深受杨靖宇赏识。不到三十岁,他已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这是杨靖宇麾下最核心的作战力量。
两人配合之默契,至今仍被老兵回忆时啧啧称奇。
有一次在蒙江一带行军,杨靖宇听到远处三短一长的枪声,突然笑道:“是程斌在打招呼!”
部队往前汇合,果然见到程斌带着队伍迎面走来。
程斌后来解释:“总司令的枪声节奏稳而密,像冰雹砸铁板;别人的乱,他的有章法。”
程斌
这种信任让程斌掌握了杨靖宇的几乎所有作战习惯:哪些山脊可做掩护,哪些密营藏有粮食,甚至杨靖宇在深雪中特有的行进姿势——抬脚高、落步轻,以减少痕迹。
1938年,日军对抗联的围剿日趋残酷。他们实施“归屯并户”政策,将散居山间的百姓强行迁入集团部落,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粮食、弹药、棉衣愈发难以筹措,许多战士冻死饿死在深山中。
程斌的队伍也被逼入绝境。
日军抓住了程斌的软肋——他年迈的母亲和哥哥程恩住在伊通老家。关东军宪兵队西田队长的策反手段极其毒辣:他不但将程母照片送至程斌营地,更派人带话:“你是要继续藏在山里当英雄,让老母亲替你受刑?还是尽孝投降,皇军必予重用?”
1938年7月31日,程斌召集115名部下,声音沙哑:
“弟兄们,我们已三个月没吃到一粒盐,二十天没见一颗粮。杨司令远在百里外,救不了我们。我不想看着大家全部死在山里……我决定走了。愿意跟我找活路的,一起下山;要留下的,我不阻拦。”
那一夜,火把在黑暗中摇曳,一支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沉默地走下了山。
日军如获至宝。程斌的投诚不仅带来115名经验丰富的战士,更意味着杨靖宇的作战体系被彻底洞穿。关东军立即组建“程斌挺进队”,成员包括29名原抗联战士,全部配发精良装备与厚饷。
程斌的叛变不是简单的倒戈,而是一场精准的“解剖行动”。
他带日军端掉了杨靖宇的“密营链”。抗联在深山中设有上百个秘密营地,每个营地埋藏少量粮食、弹药、药品,形成隐蔽的补给网络。程斌带日军一路破坏,七十多处密营在半个月内被捣毁;
他预判杨靖宇的转移路线。一次日军在岔路口犹豫,程斌观察雪地痕迹后断定:“他不会走大路,必翻西北侧砬子!”
结果真的截住杨靖宇后卫部队。
东北抗日联军
他甚至模仿杨靖宇的枪声。一度用类似节奏的射击引诱抗联战士现身,造成局部伏击。
最令人痛心的是,程斌还策反了杨靖宇身边的警卫员。1940年2月,张秀峰——这个杨靖宇一手栽培的、作亲生儿子的警卫排长,带着9960块经费及多份机密文件投敌,彻底暴露了杨靖宇的藏身范围。
2月中旬,杨靖宇被围于蒙江县三道崴子。此时他身边仅剩两名警卫,饥寒交迫,双脚冻烂。程斌挺进队与日军层层围困,不断缩小包围圈。
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倚靠在一棵松树后迎战。
据日军回忆,直到最后一刻他仍在喊话:“程斌早就知道我的性子!既然叛变了,就让他来吧,我和他对话!”
但程斌没有出现。
当敌人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最终,原为程斌部下的机枪手张奚若受命开枪,杨靖宇身中数弹倒地,年仅35岁。
叛变了杨靖宇的程斌,后来怎么样了?
抗战时期,程斌在岸古隆一郎的带领下,在热河、山西等地继续作恶,甘当日军马前卒。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见大势已去,用氰化钾毒死全家人之后自杀。程斌见势不妙,在枪杀了几个投降的日本俘虏后,混入华北野战军,甚至当上了指挥员。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51年的一个雨天,程斌在沈阳一条街道上打着雨伞行走。这时候,一个行人为避雨,躲到他的雨伞下。两人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那人,是东北抗日联军一名投降叛变的干部。
随后,两人都分别去检举揭发了对方,这导致两人一起落网。不久,他们经过审讯后,都被枪决,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