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康定还裹着山间薄雾,2025年8月28日一大早,一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考察团队便踏着晨露出发,向着海拔千米的灌顶山温泉进发——这场为期7日的“地热探秘之旅”,在清脆的鸟鸣与山间清风中正式拉开序幕。团队由姜光政、胡杰两位指导老师带队,8名成员共同参与,首日行程里,大家不仅沿着蜿蜒山路追溯温泉成因,更用精准数据为地热研究“立档案”,还埋下了能“实时说话”的监测设备,为后续学者搭建起研究的“桥梁”。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从城区的藏式民居渐渐变成陡峭的岩壁与潺潺溪流。“大家看这边的岩层,明显有断裂带痕迹,这很可能是温泉水上升的通道!”车刚停稳,姜光政老师便指着路边的岩石兴奋地讲解,队员们立刻围拢过来:有人拿出地质锤轻轻敲击岩层观察质地,有人举着相机多角度记录岩石纹理,还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绘制地质剖面草图。沿着这条“地质线索”,团队在沿途挑选了6个关键点位,两名队员默契配合,将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高精度温度计等设备一一架设调试好。“水温42.3℃,pH值7.8,矿物质中硫含量偏高!”随着赖鑫杰报出实时数据,麻洪松迅速在电子地图上标注点位,原本空白的地图上,很快多了一串带着关键信息的“红色标记点”,一幅鲜活的“灌顶山温泉数据分布图”逐渐成型。
当夕阳为灌顶山镀上金边时,团队终于抵达温泉核心区。远远望去,温泉池上方蒸腾着白色雾气,走近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快拿温度计来!咱们多测几个点位确保数据准确!”胡杰老师话音刚落,队员们立刻行动:有人负责移动检测位置,有人紧盯仪器数值变化,还有人在一旁记录每次测量结果。经过5次重复检测,数据最终定格在“90℃”,滚烫的泉水甚至能让温度计的刻度线快速攀升。“这么高的温度,说明地下热源补给很充足!”姜光政老师蹲在池边,手指划过池底的岩石说,“我们要把监测设备埋在这里,它能像‘哨兵’一样,24小时记录水温、流量变化。”随后,三名队员合力在温泉旁的土层中挖开深约1.5米的坑,任佳馨小心地将包裹着防水外壳的监测设备放入坑中,闫梓萌则协助用泥土层层覆盖压实。“设备已经联网了,今后咱们在实验室就能实时看到数据!”调试完设备的队员举着手机向大家展示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曲线,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次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给温泉做一份‘详细体检报告’。”返程途中,胡杰老师望着窗外的星空说,“这些数据、这些设备,都是留给后来者的‘研究钥匙’,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我们的工作,读懂康定地热的奥秘。” 夜色中,灌顶山下的监测设备仍在默默工作,它记录的不仅是温泉的温度,更是这支团队对地热研究的热忱与坚守。
通讯员:麻洪松 胡东豪 赵嘉伟 闫梓萌 高雨彤 任佳馨 吴楠 赖鑫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