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廉洁家风
建设廉洁制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清廉家风不仅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更是社会正能量的基石。本期通过三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清廉家风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不息。
从历史名臣到老一辈革命家,再到今天的党员干部,这些家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家风正,则为官清;家风劣,则为官浊。
一、古韵流芳:左宗棠的“一钱不私于己”
清末名将左宗棠不仅以收复新疆的壮举彪炳史册,更以清廉治家闻名于世。他编撰《学治要言》,要求为官必须清廉爱民、勤于治事、慎于用人。
左宗棠家训:“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并嘱咐子弟“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留下大量家书,教育4个儿子如何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廉洁守家。
左宗棠常告诫自己“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教育儿子“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他的廉俸总是存放于藩库用于公需调拨,或并入楚军粮台以充军饷,或存于营务处以应赈济灾民所需。
在左宗棠的教育下,4个儿子均无“骄娇”之气,有所成就。时人称赞左宗棠家风:“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
二、革命传承:李聚奎的“三不自勉”
开国上将李聚奎(1904-1995)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以权谋私。其子李贤书、李鉴书一生务农,从未因父亲的地位受到特殊照顾。
1962年,李鉴书军校毕业本可留在城里,却被父亲“赶”回涟源老家种地。有人不平,他说:“种地也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工作不分高低。”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给老干部配了新车。单位配车的第一天,李聚奎就召集办公室所有成员开会。他说,新车是国家配给的公务用车,如果发现家属子女、身边人员因私用车,将首先拿秘书是问。
1984年,李聚奎80岁生日当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三句话:“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既是自勉,更是留给子孙的家训。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去世。弥留之际,他把5个在京的儿女叫到床前说:“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唯一遗产。”他颤巍巍地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交给子女,告诫子女一定要遵纪守法。
三、当代践行:袁隆平家庭的"朴素传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不仅以科研成果造福世界,更以朴素家风感动中国。他的家庭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富有"。
袁老一生与稻穗为伴,生活中却极其简朴。他穿着35元的衣服,戴着10元的领带,理发永远选择街边小店。家中装修几十年未曾改变,书房里堆满的是科研资料,而非贵重物品。他曾说:"精神上要丰富,物质上要简单。"
对待家人,袁老立下严格规矩: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名声谋取私利;不允许家属从事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商业活动;不允许接受超出正常范围的礼品。他的三个儿子都凭借自己的努力成才,从未借助父亲的光环。
最令人感动的是,袁老将获得的各类奖金几乎全部投入科研基金会。夫人邓则女士始终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常说:"老袁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人的饭碗,我们这个小家,简单一点就好。"
袁老家风给予当代人的启示是:清廉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它体现在拒绝不必要的奢华,坚守职业道德,以及将社会责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抉择中。
从左宗棠的“一钱不私于己”到李聚奎的“三不自勉”,再到袁隆平的“朴素传承”,清廉家风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烙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要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一步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管好自己,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