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矫正是一项充满司法温情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它旨在给予符合条件的罪犯一个在社区中悔过自新、回归社会的机会,通过教育帮扶、心理疏导和人性化监管,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关系,重拾生活信心,最终成为守法公民。这不仅是司法文明的体现,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
近日,在紫水街道司法所,就发生了一个用真情照亮矫正之路的温暖故事。
"胡老师,真是太感谢您了!是您帮我走出了心里的阴霾,让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2025年9月4日上午,在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后,社区矫正对象王某紧紧握着县社区矫正中心心理老师胡兰的手,由衷地道谢,眼中重燃起久违的光彩。
这份转变的背后,是基层司法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和及时的关怀。故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2025年8月12日,王某到司法所报到入矫。工作人员在初次见面时就格外关注到了他的特殊情况:年逾六十、身患重病、离异独居。沉重的现实压力和犯罪后的懊悔,让他的情绪十分低落,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助。
在接下来的日常信息化核查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他连续两次未按时完成生物验证,情况异常。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促使他们立刻行动,上门走访。在那间略显冷清的家中,工作人员听到了他绝望的心声:"我对生活已经没什么念想了,就这样吧……"
自暴自弃的念头,是重归社会最大的障碍。司法所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至县社区矫正中心。矫正中心高度重视,迅速为其量身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干预方案,这才有了开头那场成功开启他心扉的辅导。
下一步,紫水街道将继续秉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并重"的原则,持续关注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动态和实际困难,用更多的耐心和真情去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从被动"适应矫正"转向主动"愿意回归",真正实现融入社会、重启美好人生。
这份精准的帮扶,正是紫水街道将 "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它体现了法律并非只有冰冷的尺度,更应有温暖的厚度,通过精准的治理和人性化的关怀机制,有效化解社会风险,最终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