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数智技术赋能地理视角下的抗战精神传承

0
分享至


当下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德育渗透表层化的问题,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因此,本文探索数智技术与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思路,开展技术赋能下的思政教学。教学以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的地形水系策略为案例,分“课前铺垫—课中探究—课后深化”三个部分开展,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探究地形水系与抗战战术的关联。课例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同时,深化其对家国情怀与抗争智慧的认同。

数智时代,地理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当下,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青少年价值观面临诸多冲击,仅依靠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调要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地理课程要“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这些要求,为地理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抵抗侵略的战斗中,不乏蕴含地理智慧的场景,因此,运用数智技术,挖掘故事背后的地理智慧与爱国精神,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技术赋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索

在数智时代,VR、AR和各类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思政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技术为学生创设沉浸式情境、模拟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具身感知,使其情感活动更加活跃。同时,它还能弥补传统教学中思政元素渗透表层化、实践体验不足的问题,深度激活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

01

技术赋能的方式

(1)沉浸式情境建构

VR/AR技术具有沉浸式、交互式强的特点。其能够创设沉浸式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强化具身情感体验,在思政教学中具有突出优势。地理学科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挖掘这些资源背后的思政元素,运用VR/AR技术还原地理场景,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体验。例如,可以通过VR重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前后的景观对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黄土高原从“千沟万壑”到“绿水青山”的变迁,直观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深化人地协调观。

(2)数据化探究支持

GIS/大数据技术是地理研究常用的工具,能够根据采集的不同地理数据,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时空关联及变化趋势。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探讨现实问题,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绘制专题图”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过程思维与整体思维。例如,在研究家乡土地利用变化、人口迁移、植被覆盖率变化等问题时,可以先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或爬虫收集数据,再利用GIS进行地理数据处理、绘制专题地图,直观呈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国土意识与资源保护责任感。

(3)智能协同探究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核心,倡导“在实践中探究、在体验中建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一模式与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内化”理念高度契合,学生在自主探索问题、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到地理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德育的浸润。在数智技术赋能探究式学习的场景中,从规划探究路径、判断可行性,到协助收集信息,甚至到辅助代码实现,AI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个性化的帮助,有效弥补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精力有限、指导覆盖不足的短板,从而推动课程思政从“共性引导”向“个性生长”转变。

02

技术赋能的意义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思政元素常以概念化、口号化的形式存在,缺乏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这种“符号化传递”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难以触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德育的本质是“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传统教学更多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情”的唤醒。而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将抽象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场景,突破了符号化传递的局限。

此外,传统教学也缺乏“行”的内化。在地理学科中,诸如人地协调观、国土意识等思政元素,需要依托具体情境中的观察、探究与反思才能深化,但由于课堂空间、时间及资源的限制,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拥有实践的机会。而GIS、大数据以及AI等技术参与下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实践探究,让教师想要传达的思政元素,变为学生在行动中内化的结果。

技术赋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其战争史是课程思政的宝贵源泉。这场战争的进退攻守,始终与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要素息息相关,凝结着先辈因地制宜的抗争智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借此契机,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所创“天炉战法”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挖掘其背后的地理要素,从地理视角理解抗争智慧,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环节一:课前准备

课前探究主题:地理要素对抗日战争时期敌我控制区域的布局产生了何种影响?

任务一:探敌我控制区之形。

任务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区与中国军队控制区的空间分布数据,重点标注湘北、赣西等第三次长沙会战相关区域。

工具运用:运用AI辅助收集历史档案、各类资料中的兵力部署数据,利用GIS将收集的数据标注在中国地图上,分析出敌我控制边界区。

活动收获:学生通过制作不同时期敌占区/敌后区分布地图,理解“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义,强化学生的国土意识。

任务二:明控制边界之特征。

任务内容:收集敌我控制边界区域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人口分布特征。

工具运用:利用GIS绘制地形、气候等专题图像。

活动收获:学生通过制作边界区地理要素综合分析组图,感知地理环境对军事防御的基础作用。

任务三:析控制边界之因。

任务内容:对边界区地形、水系等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要素重合度,分析边界区成因,并寻找一些典型区域进行案例支持。

工具运用:利用GIS计算边界线、地形等高线、河流水系的空间重合度,生成叠加分析热力图,直观呈现关联性。利用AI检索历史战报、回忆录等史料中的攻防记录,挖掘典型战役及区域。

活动收获:学生通过制作地理要素与边界区关联思维导图,理解“因地制宜”的抗争智慧。

设计意图:在正式进行课程教学前,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前任务,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探究素养,同时,让学生对地理要素与军事之间的关联性产生初步认知,为正式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打基础。

环节二:课中探究

在学生完成课前探究任务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关键探究主题: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运用了哪些地形水系策略?同时提供战斗历程推演图(如下图),引导学生利用技术感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激烈。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环节三:课后深化

在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后,教师布置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宣传大使的任务,让学生在主动输出中传承精神。具体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总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刻,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深化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使用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抗战精神。实践表明,技术赋能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表层化局限,通过“具身感知—实践探究—价值内化”的递进,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与素养的同时,深化了对家国情怀与抗争智慧的认同。

本文作者:

孙利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红枫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高中部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16期

原标题:数智技术赋能地理视角下的抗战精神传承——以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的地形水系策略为例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孙利秋 王红枫.数智技术赋能地理视角下的抗战精神传承——以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的地形水系策略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16):14-17.

专题预告

01

02

03

04

孙利秋 王红枫: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数智技术赋能地理视角下的抗战精神传承

欢迎订阅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incentive-icons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1212文章数 25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