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祭祖“三忌四贡”不可忘,传统四贡是哪四样?用多少数量?

分享至

极为罕见!中元节+“血月”+白露,三者相遇有什么征兆?居然持续5小时,今年注定不寻常!今年太不一般!“七月半,鬼门开,祖先回家来”,每逢农历七月,人们都开始忙碌着准备祭祖大事。七月十五在七月里,绝对的C位大咖。

佛家称其为盂兰盆节,道家称其为中元节,而我们民间老百姓则直接呼之“鬼节”,“一日三节”的七月半,恐怕这身份、这地位,应该是传统节日里的唯一了!

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供品、前往墓地或在家中设坛,感恩祖先、施孤“可怜人”。但如何摆供品,数量又有哪些规矩,这“三忌四贡”的讲究咱们都该懂,祭祖该有敬畏之心!



三忌



第一忌,是祭祀后忌闲逛。

老话说 “祭后沾祖气,闲游易散神”,在民间观念里,祭祖多会去郊外墓地,祭完之后便会径直回家,从不会顺路去逛街、串门,更不会去公园、游乐场这类热闹的地方。民间认为祭祀后心神需归位,过多接触喧嚣场所,容易让 “正念” 分散,反而不利于家庭顺遂。

第二忌,是忌乱踢乱踩。

这里的 “乱踢乱踩” 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墓地周围,绝不能随意踩踏他人的墓碑、坟茔,也不能踢路边的纸钱、供品。民间常说 “踩坟如踩亲,失敬招非议”,该尊重,咱们一定要尊重。

二是回到家后,不能刚从墓地回来就随意踢鞋、踩门槛,进门前最好先拍一拍衣角,把 “尘土” 拂去,再换双干净的鞋子。

重点来了,进门之前,一定要用白酒漱口,不让外界的 “杂乱” 影响家庭的气场,如此做方为吉。

第三忌,是忌闲言碎语。

老辈人常告诫 “祭时不言戏,语恶伤祖心”,祭祀过程中避免说些不吉利、开玩笑的话,比如 “这祭祖也没什么用,就是走个形式”“下次不来了,太麻烦”,更不能拿先祖、墓地开玩笑。我们可以把家里的大变化、工作上的成果跟祖先分享,既能舒解自身,还能得祖先庇佑。

“四贡”

供品选对、摆对,先祖才 “能享用”



供品是祭祖时与先祖 “沟通” 的桥梁,选什么、用多少、怎么摆,可都不是随便乱弄的,都是有规矩的,处处藏着对祖先的孝心。

一贡:选 “吉利果”,摆 “单数盘”

水果是供品里的 “基础项”,但可不是随便拿几种就行,核心要记住 “两不选”:一是不选多籽水果,像石榴、草莓。草莓的谐音不吉,而石榴是婚礼上的水果,切莫使用;二是不选寓意不吉的水果,比如李子、梨子都与 “离” 同音,不吉,还有腐烂、有虫眼的水果更不能用,再想省钱,也别省在这个礼节上。

选对水果后,数量上要遵循 “单数为吉” 的原则,像苹果、橙子这类小巧的水果,就摆 3 个或 5 个,既好看又符合规矩;千万不能摆 2 个、4 个。在传统文化里,单数为阳数,1 是 “万物之始”,代表对先祖的 “一心一意”;3 是“三生万物”、也象征 “天地人三才”,天人相通;9 是 “极数”,寓意对先祖的敬意 “至高无上”。



二贡:糕点,选 “家常味”,摆 “两边位”

糕点比较简单,家里的馒头、米饭、水饺、馍都可以。数量也要参考水果的数量,主食,看着饱满最好!

在摆放次序上,糕点要放在 “两边”—— 如果是在家中设坛,就摆在供桌的左右两侧;如果是在墓地,就摆在墓碑前供台的两端,民间有 “糕点立两旁,护佑家安康” 的说法。

三贡:茶酒

“无茶不敬客,无酒不祭先”,无论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民间的鬼节,茶和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三杯通大道,敬祖显诚心”,茶和酒都讲究 “三杯为敬”,斟茶时要倒满三杯,摆在供桌中间偏右的位置;倒酒时也要斟三杯,先斟第一杯,洒在墓碑前或供桌下(象征 “先请先祖喝”),再斟剩下的两杯摆在旁边。需要注意的是,茶酒不能摆得太靠后,要让先祖 “容易拿到”,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去添一次茶、续一次酒,直到祭祀结束。



四贡:三牲荤食,摆 “最前排”

“三牲” 是供品里的 “隆重项”,通常指猪肉、鸡肉、鱼肉。鸡可以是整只,鱼可以是炸鱼,猪肉最好选择猪头肉,切成正方体为宜。

摆放时,荤食一定要放在 “中间或离墓碑最近的第一排”,这是供品里 “最尊贵” 的位置,要让先祖 “先享用”。

当然,三牲也可以只摆其中的一种荤食,不必全备,祖先会理解我们,不会挑理、生气。

补充一点哈,如果逝者生前是食素食的,切莫供荤食,这可就犯大忌了。



除了 “四贡”,香烛也是祭祖必不可少的,规矩是 “三柱香、两根蜡烛”。

上香时要双手持香,举过头顶,对着先祖的墓碑或牌位拜三拜,然后插入香炉,香要插得端正,不能歪斜;蜡烛则要放在香炉的两侧,点燃后要让它一直燃烧到祭祀结束,民间说 “烛火亮,祖恩长”,明亮的烛火象征着先祖的 “庇佑” 一直都在,也照亮着后人的路。

中元节祭祖的 “三忌四贡”,“忌” 的是轻慢与随意,“贡” 的是孝心与思念,中元节祭祖,更是宗族观念的温暖传承。9月6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鬼节)的正日子,紧接着第二天就是三年未见的“血月”奇观。更巧的是,这一天,还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节气!

中元节、血月、白露,三个特殊节点接二连三的冲在一起,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咱们先说说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比如祭祖、施孤。佛家叫它盂兰盆节,道家叫它中元节,民间叫它鬼节,但是,核心思想都是要给地府出来放假的“所有人”施以援助“,比如食用供品吃顿饱饭,焚烧的纸钱可让他们带走等等。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七月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整个月份都与祭祀相关,因此,老一辈人常说中元节前后,切莫在街上逗留,天黑要赶紧回家;也不要在外面晾晒衣物,尤其是小孩子的衣服,以免被 “借穿”……等等,可见人们对中元节还是心存敬畏的。



可是,今年中元节过后,也就是9月7日这天晚上,就会出现罕见的“血月”现象。

血月到底是什么月?血月就是指天空中呈现出红色的月亮。

历史上人们认为有血月出现之时,是“不祥”的预兆。比如《旧唐书·天文志》《新唐书·五行志》这两部正史中。都明确记载了安史之乱期间多次“月赤如血”或“月色如血”的现象,被视作天象示警。



在《哥伦布航海日志》中,哥伦布本人也曾详细记录,他在第四次航行中,因船只损坏被困牙买加。当地土著不愿提供粮食,哥伦布利用天文知识预测即将出现血月”,并威胁土著说这是神”发怒的征兆。土著惊恐之下,重新提供补给,哥伦布得以脱困。

所以我们看,血月这一天文现象,在历史上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甚至成为震慑他人的工具。现在的我们都已经清楚了,血月就是月全食嘛,并没有那么神秘。



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完全处于同一直线时,地球位于中间,会挡住来自太阳的光,地球的阴影落在月球表面上,使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发生月全食。

在这一过程中,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等散射向太空,波长较长的红光则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