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辛酉杂谈(微信号:xiaolp010)作者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增程车一度被视作解决续航焦虑的“灵丹妙药”。理想汽车的成功就是最典型的例证:靠着“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折中方案,它精准击中了用户的心理痛点,让增程一时间成为行业热词。随后,吉利、奇瑞、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纷纷布局,零跑、鸿蒙智行、小米等新势力跟进,通用、福特、现代等合资厂商也开始披露研发计划。
从历史角度看,增程电动汽车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产品。AI配图
然而,与阵营扩容持续扩大形成反差的是市场的冷却。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增程汽车销量为10.2万辆,同比下滑11.4%;而同期纯电销量却同比增长24.5%。这或许意味着,增程电动汽车依靠的“痛点红利”正在褪色,市场走势与纯电出现了明显分化。
从历史角度看,增程电动汽车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产品。早在20世纪初,保时捷等先驱就尝试过类似思路:电机驱动车轮,汽油机负责发电。这种设计在当时被寄予厚望,却最终逐渐被弃用。原因很简单——能源在多次转换中效率损耗过大,既不如燃油车直接高效,也无法比肩电动车的简洁与安静。因此,增程电动汽车最终被写进了工业史的脚注,成为过渡性尝试。
今天的情况颇为相似。理想的成功或许证明了“痛点抓手”的威力,但当充电桩网络加速铺设,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600公里、700公里的纯电续航逐渐普及,用户已经不再像两三年前那样“非增程不可”。换句话说,市场正在再次走向那个百年前的逻辑:当燃油与纯电各自解决了效率与便利性,增程电动汽车这种“两头都沾”的技术,很难继续成为主流。
当然,增程电动汽车或许并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充电设施仍不完善的地区,它依旧有用户群体。但从长期来看,它退居边缘,成为少数人群的过渡选择,直至无人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痛点红利从来不会持久。企业或许可以凭借灵敏的嗅觉,在某个阶段抓住用户的情绪与市场的缺口,从而收获一波销量和关注度。但要想企业真正实现基业长青,就不能停留在“战术性跟风”层面。唯有在底层技术上不断积累和突破,才可能在趋势变化时依旧站稳。无论是持续提升燃油效率,还是在“三电”技术上寻求突破,让续航焦虑不再成为焦虑,才是车企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