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似乎总绕不开这样一个教育困局:我们拼命学习育儿方法,孩子却越催越慢,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僵。
三年前,我也深陷其中。嘴上总说“不想管了,太累了,成绩好不好随他去吧”,可心里从未真正放下。每次看到孩子的试卷,仍会止不住地内耗和生气,偶尔想督促他学习,换来的却往往是持久的争吵与对抗。在这样的至暗时刻,我偶然刷到了扶鹰王金海老师的直播。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孩子不愿学,往往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父母不成长,却指望孩子改变,这不现实。” 这句话非常犀利,却给我开启了一个学习方向。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扶鹰的课程,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年。今年暑假,我和孩子依然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多场扶鹰的线下课。现在他开学了,我也终于闲了下来,想着也有一些经历,想与大家分享。
一、从“被动学”到“主动想”,孩子重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体系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最初我最关心的也是结果。但扶鹰所带来的改变,远远不止是一张成绩单上的数字。
我儿子小宇以前的数学成绩长期徘徊在70分,对课外练习也非常抗拒。去年暑假,在我多次沟通和他同学的亲身推荐下,他终于答应跟着同学一起去参加《王金海超级学习力特训营(2阶)》。课程结束后,我陆续观察到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他不仅开始用错题本对题目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告别了盲目抄写的老办法,还会主动跟我讲解某些题的解题思路——这说明他真正理解了背后的逻辑。一个学期后,他的数学成绩稳定到了90分以上。而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不再只满足于做对题目,还常常自我要求“一题多解”,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明显增强。
这体现了扶鹰一直倡导的“不灌输知识,而是构建学习能力”的理念。课程特别注重“动机—方法—实践”的闭环训练,并不是简单教孩子“怎样记笔记”,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记笔记”以及“怎样记更高效”。孩子所获得的,不仅是解题技巧,更是一套能够持续受益的底层学习策略。
二、从“监督员”到“护航者”,一场家长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赋能
在家长这一侧,我所见证的改变,远不止于方法,更触及根源。扶鹰的线下课堂里,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激昂的演说,而是那些沉默中的泪水与释然。当父母和孩子通过角色互换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当家长被赋予表达脆弱和困惑的空间,许多坚冰开始融化。那种被理解、被支持的共鸣,深深触动了一起上课的每一位学员。
我最大的收获来自于《王金海智慧父母实践班》。我不再扮演那个催命式的“监督员”,而是学会了用提问引导孩子自主思考:“你觉得接下来可以怎么做?”“需要我帮你准备哪些资料?”家庭的氛围也逐渐从对抗转为合作。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与我同班的一位母亲,曾经因为儿子沉迷游戏陷入深度无助。在扶鹰,她学会了不再用强硬手段控制,而是以“合作者”的姿态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时间公约”,并巧妙引导他参与机器人编程等兴趣课程。半年之后,孩子不仅主动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还主动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找到了另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
扶鹰的课程,总是能提供切实可用的工具,例如“非暴力沟通模型”“积极反馈框架”“情绪暂停术”等。在这些实用工具的支撑下,父母得以从改变自身出发,逐步接触并内化更科学的育儿理念,最终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清醒而温暖的“护航者”。
如果你认为教育仅仅意味着改变孩子,那么扶鹰或许并不适合你。但如果你认同以下理念:
- 教育是长期主义,改变需要时间;
- 家长自身也需要持续学习和成长;
- 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那么,扶鹰会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愿你也能早日从孩子眼中看到自信的光芒,重新收获一段松弛而温暖的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愿你我都能不留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