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有些家庭好像永远都充满了矛盾,争吵不休。
为什么明明应该是天底下至亲的人却无法坐到一起好好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经常会把家庭的不幸归咎于贫穷。
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没钱,自己不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也是因为没钱,所有家庭的冲突都是源于物质匮乏。
这么说似乎非常直接而且合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对本质的原因进行简化。
今天想聊聊这个主题,因为在承受这样痛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看完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几个家庭,那也是有意义的。
一个家庭被认为是悲剧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穷在口袋,而是穷在头脑。
穷在沟通的渠道,穷在理解的意愿,更穷在我永远没错的固执上,是一种犟。
02
说一个人犟,看似只是性格中的一种倔强,其实这就是一种拒绝妥协、排斥沟通的生命姿态。
它意味只认自己的理、只走自己的路,听不进别人的声音,也看不见现实的变化。
在家庭中,这种犟,会化作夫妻之间的冷战、亲子之间的对抗、手足之间的怨怼。
它让本该舒缓和流动的关系,变得僵硬而脆弱。
没钱,确实给家庭的冲突提供了火药,但真正点燃引信的,往往是某个甚至多个家庭成员拒绝沟通的态度。
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父母以为你好之名,包办你的人生选择,从专业到婚姻,无一放过;
夫妻之间的争吵从来不是解决问题,就是要证明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或者生病了不听医生的话,拒绝治疗,最后小病拖成了大病。
这些家庭未必真的缺钱花,但是朋友们,如果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都知道有多窒息。
执拗,是爱的异化。它披着责任与关心的外衣,内里却是权力的彰显。
它拒绝倾听,拒绝妥协,拒绝承认我错了。
于是,爱变成了控制,关心演变为压迫。
孩子在为你好的牢笼中挣扎,逐渐失去自我认同;伴侣在你必须听我的命令中妥协,情感日渐疏离。
03
贫穷,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它限制选择、挤压希望,让生活充满焦虑与无力。
但它从不是悲剧的根本。它只是放大镜,让家庭中本就存在的裂痕更加清晰;也是催化剂,让原本就有的冲突迅速爆发。
真正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你都已经这么穷了,你还是拒绝改变、拒绝接纳、拒绝妥协。
有些人宁可固守自尊,也要推开外界的援手;有些人坚持我的方式才是对的,眼看自己的孩子和配偶在僵持中滑向深渊。
固执,很少是毫无来由的强悍。相反,它往往源于极深的恐惧与不安。
对失控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自我否定的恐惧。
尤其是在经济困顿的家庭中,这种失控感就会越强,害怕自己的孩子和配偶都脱离自己的掌控。
于是犟就成为一些人维持自尊与控制感的方式。
他们通过坚持己见、否定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却不知不觉间,把最该拥抱的人推得更远。
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因为他要用强势掩盖内心的脆弱和恐惧。
他关闭了倾听的耳朵,继而切断了理解的可能。
04
打破执拗,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它始于觉察。
觉察到自己的固执,觉察到沟通的断裂。
然后是倾听。倾听不是单纯的等待对方说完,它需要你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最后是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处境与感受。
当我们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下生活,整个人的身心状态都会无比的舒展,又怎么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呢。
回望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有多少悲剧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缺一份低头的勇气,缺一句对不起。
穷,可以靠努力改变;而犟若不自省,只会把这种悲剧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让下一代在犟种体质的阴影下继续痛苦。
05
所以,读到这里的朋友们,我们需要打破一个认知。
贫穷永远都不是家庭不和谐的原因,贫穷一直都是由于固执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衡的结果。
错误的沟通和相处模式在面临困境时只会陷得更深,从而加剧了我们的贫穷,而贫穷又提高了我们打破困境的难度,最终陷入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想要打破这个现状,那么不管自己是家庭里的什么角色,接下来就是要尝试成为家庭中打破这种相处模式的人。
我们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去更多的倾听。当我们开始把这种沟通的氛围带进家庭,不幸就会开始被我们慢慢打散。
当一家人可以互相理解,充分沟通,为了美好的生活共同去使劲儿,贫穷和冲突一定会越走越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