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运输作为生鲜食品等易腐物品流通的关键环节,温度监控系统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货物品质与安全。日常校准作为保障系统精度的核心手段,可有效避免因温度监测偏差导致的货物变质、经济损失及合规风险,是冷链物流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技术环节。
冷链运输温度监控系统组成
在开展校准工作前,需明确系统核心组件,确保校准覆盖关键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温度传感器:核心感知元件,常见类型有铂电阻(PT100/PT1000)、热电偶、NTC 热敏电阻等,直接接触或贴近被监测货物环境;
数据记录仪:负责采集、存储传感器传输的温度数据,具备定时记录、数据缓存功能,部分集成无线传输模块;
监控终端:含本地显示终端(如车载仪表盘、冷库控制器)与远程监控平台,实现温度实时查看、历史数据回溯;
报警模块:当温度超出预设阈值时触发声光、短信或平台报警,需与温度采集逻辑联动校准。
校准前准备工作
(1)校准工具与标准物质
标准温度计:选用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精度 ±0.1℃)或数显式标准温度计(分辨率 0.01℃),需在有效期内(通常每年检定 1 次);
恒温校准设备:根据冷链运输温度范围(如冷冻 - 25~-15℃、冷藏 2~8℃、常温 10~30℃),选择可精准控温的恒温槽或干体式温度校验炉,控温稳定性需≤±0.05℃/h;
辅助工具:数据连接线(匹配传感器接口,如 RS485、USB)、绝缘手套(低温操作防护)、校准记录表格(含校准日期、设备编号、标准值、测量值等字段)。
(2)环境与系统状态检查
环境控制:校准环境温度保持 20~25℃,湿度≤65%,避免气流直射(如空调风口)、电磁干扰(远离变频器、大功率设备);
系统预处理:
断开温度监控系统与冷链运输设备(如冷藏车、冷藏箱)的电源,待传感器、记录仪恢复至室温(约 30min)后再接入校准设备;
清洁传感器探头,去除表面油污、冰霜(可用无水乙醇擦拭),避免污染物影响温度传导;
检查数据记录仪存储容量,清空历史数据,确保校准过程数据可完整记录。
核心组件日常校准方法
(1)温度传感器校准(关键环节)
采用 “多点校准法”,覆盖冷链运输常用温度区间,步骤如下:
点位设置:根据货物存储要求确定校准点,建议至少包含 3 个关键温度点(如冷冻段 - 20℃、冷藏段 5℃、常温段 25℃),若运输特殊货物(如疫苗 2~8℃),需增加区间内中间点(如 4℃、6℃);
设备连接:将待校准传感器与标准温度计的探头同时放入恒温校准设备的温度均匀区(距槽壁≥5cm,避免接触槽底),确保探头完全浸没(液体恒温槽)或紧密贴合(干体炉);
恒温与数据采集:设定恒温设备目标温度,待温度稳定(波动≤±0.05℃,持续 10min)后,记录标准温度计示值(记为 T₀),同时读取监控系统中该传感器的显示值(记为 T₁),每个温度点重复采集 3 次,取平均值;
误差计算与判定:单个温度点误差 ΔT=|T₁平均值 - T₀平均值 |,若 ΔT≤±0.5℃(符合 GB/T 30134-2013《冷链物流温度监测器》要求),则传感器合格;若超差,需调整传感器灵敏度(通过记录仪参数补偿)或更换传感器。
(2)数据记录仪校准
时间校准:将记录仪与标准时间源(如 GPS 时钟、国家授时中心网络时间)同步,记录校准前后的时间偏差,要求 24h 内偏差≤1min,若超差需通过设备菜单或管理软件修正时间;
数据准确性校准:
在恒温校准设备中设置 3 个校准温度点,待温度稳定后,让记录仪按照日常采集频率(如每 5min 记录 1 次)连续记录 30min;
对比记录仪存储的温度数据与标准温度计示值,计算每组数据的误差,要求所有数据误差均≤±0.5℃,且数据记录无丢失、无错码;
若存在数据异常(如跳变、漏记),需检查记录仪与传感器的连接线路,或重新刷写记录仪固件。
(3)监控终端与报警模块校准
显示一致性校准:在恒温校准设备中设置 2 个典型温度点(如 - 18℃、6℃),待温度稳定后,对比本地显示终端(如车载屏)、远程监控平台的温度示值与标准温度计示值,要求三者偏差≤±0.5℃,若远程平台存在延迟,需记录延迟时间(要求≤30s);
报警功能校准:
通过监控平台或本地终端设置报警阈值(如冷藏上限 8℃、下限 2℃);
调整恒温校准设备温度至阈值外(如 9℃、1℃),记录报警触发时间(要求≤10s),检查声光报警(车载端)、短信 / APP 报警(远程端)是否正常触发;
再将温度调回阈值内,确认报警是否自动解除,避免误报或漏报。
校准后处理与管理
(1)数据记录与报告
填写《冷链温度监控系统校准记录表》,详细记录校准日期、校准人员、设备编号(传感器、记录仪、终端)、校准温度点、标准值、测量值、误差、校准结果(合格 / 不合格)及处理措施;
对不合格设备,需出具《校准不合格报告》,明确整改要求(如调整、更换),整改后需重新校准,直至合格。
(2)校准周期制定
根据设备使用频率与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校准周期:
温度传感器:频繁使用(如每日运输的冷藏车)每月校准 1 次,使用频率低(如备用冷藏箱)每季度校准 1 次;
数据记录仪:每季度校准 1 次,若用于医药冷链(如疫苗运输),需每月校准 1 次;
监控终端与报警模块:每半年校准 1 次,若发生设备故障维修后,需立即重新校准。
(3)设备维护
校准合格的设备需粘贴 “校准合格标签”,标注校准日期与下次校准日期;
对校准过程中发现的老化部件(如传感器导线破损、记录仪接口松动),及时更换,避免影响后续使用;
定期备份校准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 2 年(符合医药冷链 GSP 规范要求)。
冷链运输温度监控系统的日常校准是保障货物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覆盖从传感器到监控终端的全链路,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精度符合规范要求。通过科学的校准方法、完善的记录管理与定期维护,可有效提升系统可靠性,降低冷链运输风险,为易腐物品流通提供稳定的温度保障。
前海粤十是一家专门做冷链管理系统的服务商,如果您想体验粤十冷链温控管理系统,可以联系粤十(百度搜索:前海粤十官网,或者直接访问:https://www.xxllps.com/TrialApply),粤十可以安排您进行体验试用,然后结合您的具体情况给出详细的冷链温控管理升级/实施解决方案,助力您的供应链高效运营!
选择粤十冷链温控管理系统的七大理由:
1、术业有专攻,前海粤十是一家专业做冷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并且拥有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
2、众多成功的实施案例,500强企业合作伙伴,比如:深圳港,盐田港,盐城港等;
3、深度参与《数字化冷库技术规范》《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 12 项国家 / 行业标准制定,多数企业依赖通用仓储标准,无法满足冷链场景的特殊要求;
4、强大的技术团队,目前公司技术团队有200多名,占公司的90%左右;
5、多项发明专利,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且已取得近百项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证书,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27001、CMMI 3级等质量认证;
6、行业认可, 商务部全国冷链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长单位,商务部冷链大数据应用推广工作组组长单位 ,中物联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等等;
7、荣获过中国冷链产业金链奖十佳信息技术供应商、物流信息化平台璀璨之星等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