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2025年9月,按照惯例,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应已公布新一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然而,现实情况却颇为不同。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仅有5个地方正式发布了2025年的最新社保缴费基数标准。
这种大规模“搁浅”的现象,除却疫情特殊年份,实属近年罕见。这一延迟态势,自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今年社保缴费基数是否将普遍不再上调?个别地区的“不升反降”又传递出何种信号?
第一、社保缴费基数:谁在关心,谁受影响?
理解社保缴费基数调整的影响,关键在于理清其作用机制。社保缴费基数直接决定了参保人员每月需缴纳社保费用的计算基础。
其核心规则在于“保底限高”:当职工本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规定的缴费基数下限时,按下限缴纳;若高于缴费基数上限,则按上限缴纳;工资水平处于上下限之间的,则按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以上海市当前(2024年度)基数为例:缴费基数标准为12307元/月。据此,下限为12307元的60%,即7384元/月;上限为12307元的300%,即36921元/月。对于月薪低于7384元的职工,无论实际工资多少,其社保均需按7384元基数缴纳;月薪高于36921元的,则按36921元封顶缴纳;工资在两者之间的,按实际数额缴纳。
实践中,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倾向于对所有员工统一按最低基数缴费。这就意味着,对于月收入低于最低基数(如上海的7384元)的职工,以及所有被企业统一按下限缴费的员工群体,社保缴费基数的每一次上调,都直接等同于其个人社保缴费金额的增加,进而导致其每月实际到手的工资相应减少。
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合计10.5%计算,在上海按下限缴费的职工,目前每月需从工资中扣除775.3元(7384元 * 10.5%)。若2025年上海基数上调至13000元,下限相应变为7800元,其个人月缴费额将升至819元,增加43.7元。
由此可见,社保缴费基数上调的压力,主要落在了中低收入群体肩上,特别是那些在民营企业工作、收入不高,或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社保的人群。高收入群体受上限保护,中等收入群体按实际工资缴费,基数调整对其影响相对间接或微弱。
第二、调整搁浅与罕见下降:五地样本揭示新动向
目前公布2025年基数的5个地区,其数据已透露出不同以往的迹象:
多数微涨或持平:其中3个地区的新基数较2024年有小幅上调。
内蒙古持平: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缴费基数与2024年标准基本保持一致。
河北罕见下滑:河北省的情况最为引人注目。根据该省相关部门发布的通知,2025年省级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确定为78260元,月平均工资为6521.7元。
这一数据较2024年的6534元/月下降了0.19%。相应地,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通常为月平均工资的60%)也随之降至3913元。尽管降幅微小,但这在长期以来社保缴费基数“只升不降”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三、搁浅背后:基数“涨不动”已成普遍趋势?
其余26个地区至今尚未公布新基数,这大大增加了2025年可能大面积维持2024年缴费标准的可能性。事实上,社保缴费基数“涨不动”的苗头在2024年就已显现端倪。
回顾社保缴费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市:
2024年基数下限为7384元/月。
2023年基数下限为7310元/月。
这意味着2024年上海社保基数下限仅比2023年上涨了1%(74元)。
这一微弱涨幅,与2019年至2023年五年间年均超过8%的显著增长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基数涨幅的急剧收窄,甚至个别地区的下降,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通常与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简称“全口径社平工资”)直接挂钩。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平均工资连年攀升,社保基数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近两年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地区的平均工资增长已明显乏力,甚至出现回调,这必然传导至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上。
第四、统计口径之辩:全口径社平工资的得与失
当前以全口径社平工资作为社保基数基准的做法,在减轻企业负担、统一参保标准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其潜在的“拉高效应”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全口径社平工资是非私营单位(主要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大型外企和民企)与私营单位(主要为中小微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加权平均值。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显著低于非私营单位。据统计,私营单位平均工资通常仅为非私营单位的56%左右。
然而,私营单位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城镇就业人口。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构性问题:在计算全口径社平工资时,虽然包含了私营单位数据,但其较高的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客观上拉高了整体的平均值。
当这个平均值被直接用作设定社保缴费基数(尤其是一倍基数)时,对于占就业人口多数的、在私营单位工作的中低收入劳动者而言,其缴费负担相对于其实际收入水平就显得偏重了。
这解释了为何众多中低收入者面对基数上涨时感到压力巨大,甚至发出“别再涨了”的呼声——他们的实际收入可能停滞甚至下降,而基数上调却让其每月固定支出增加,实际可支配收入进一步缩水。
第五、优化方向:减轻中低收入者缴费压力
基于上述分析,在现有的全口径统计框架下,探索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社保基数确定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可行的优化思路包括:
调整权重:在计算全口径社平工资时,考虑适当提高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据的权重,以更真实地反映社会整体的、更具代表性的工资水平。
基数打折:不改变现有的全口径社平工资统计方法,但在将其转化为社保缴费基数时(即确定一倍基数时),在全口径社平工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比例的折扣(如8折),然后再据此计算缴费基数上下限(60%-300%)。此举能有效降低基数绝对值,直接惠及按最低基数缴费的中低收入人群。
通过此类技术性调整,既能维持现行统计体系的稳定,又能显著减轻中低收入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保的经济压力,提升参保积极性与可持续性,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兜底线、保基本”的核心功能。
结语
2025年多地社保缴费基数调整的普遍“搁浅”,以及河北省基数的罕见下降,绝非孤立事件。它深刻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平均工资增长趋缓对社保制度运行带来的现实挑战。这一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以全口径社平工资直接挂钩社保基数的传统模式,尤其关注其对庞大中低收入参保群体的实际影响。
未来社保政策的优化,关键在于寻求平衡——在确保社保基金长期稳健运行的前提下,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如调整统计权重或引入基数折扣机制),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缴费负担。这不仅是提升社保制度公平性与吸引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福祉的题中之义。社保缴费基数从“连年上涨”到“涨势趋缓”甚至局部回调,或许正预示着社保制度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迈出探索的步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