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杀人逃逸4年成县城技术专家,一封匿名信警察找上门让他傻眼

分享至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
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1989年4月,黑龙江木兰县。

赵章彬站在刘福屯的村口,深深吸了一口东北的冷空气。

身旁的王玉儿紧紧抱着装满现金的行李包,眼中满是不安。

「章彬,咱们真的要在这里扎根吗?这地方太偏了。」王玉儿看着四周破败的农舍,心中忐忑。



「越偏越安全。」赵章彬压低声音。

「长春那边肯定还在查咱们,大城市人多眼杂,迟早要露馅。这里山高皇帝远,只要咱们小心点,就能活下去。」

一年前的那个夜晚,赵章彬一砖头砸死了合伙人张海平。

起因简单得可笑——两个男人互相戴绿帽子,最后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张海平抢走了赵章彬的老婆王玉儿,赵章彬就跟张海平的老婆戴红搞到了一起。

本来四个人可以这么将就着过下去,可张海平偏偏要在饭桌上羞辱戴红。

赵章彬忍无可忍,两人从屋里打到屋外,最终演变成了命案。

现在,赵章彬必须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彻底洗白自己的身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做人。

「咱们不能再用真名了。」赵章彬对王玉儿说。

「我已经托你弟弟搞到了假身份证,从今天开始,我叫王佳,你就是我媳妇王玉儿。记住,咱俩是从山东来的,我会修电器,你会做饭。」

「那万一有人问起咱们家里的事呢?」

「就说家里穷,出来闯荡。」赵章彬眼中闪过一丝狠戾。

「记住,绝不能露出任何马脚,否则咱俩都得完蛋。」

王玉儿点点头,她知道现在只有赵章彬能保护她。

虽然跟着这个男人等于是踏上了不归路,但回头已经没有选择。

两人在村里租了一间破房子,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赵章彬白天到处转悠,观察这里的风土人情,晚上就琢磨如何融入当地。

几天后,邻居老刘家的收音机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赵章彬。

「兄弟,听说你会修电器?」老刘满脸期待。

赵章彬心中一喜,机会来了。他在酿造厂工作多年,对各种机械设备确实有些了解。

「没问题,我看看。」

半个小时后,收音机重新响起了音乐声。

老刘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这个新来的外地人手艺好。

消息传开后,村里有什么电器坏了都来找赵章彬。

他从不收钱,只要一顿饭就行。

很快,「王佳」这个名字在刘福屯传开了,大家都夸他是个好人。

「老王人不错,手艺好,还不要钱。」

「就是,不像有些人,修个东西狮子大开口。」

「听说他们夫妻俩是从山东来的,也不容易。」

听到这些话,赵章彬内心暗暗窃喜。

看来第一步计划成功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融入这个地方,让所有人都信任他。



02

1990年春天,赵章彬在刘福屯已经住了快一年。

这一年来,他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新身份。

白天帮村民修电器,晚上就和王玉儿研究如何在这里长久地生活下去。

但他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光靠修电器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而且总是待在村里容易引人怀疑。

他需要找个更好的掩护身份。机会很快就来了。

通河县清和镇的房桂琴夫妇要找人合伙做豆腐生意,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赵章彬。

「老王,听说你人实在,想不想跟我们一起干?」房桂琴的丈夫黄铁征开门见山。

「豆腐生意虽然不大,但稳当,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个几百块。」

赵章彬心中大喜,这正是他需要的。

做生意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外面跑,而且还能赚钱养活自己。

「行,我干!」

于是,赵章彬告别了王玉儿,独自来到清和镇,开始了他的「生意人」生涯。

房桂琴夫妇老实巴交,对这个外来的合伙人很信任。

赵章彬也表现得勤勤恳恳,每天早起晚睡,把豆腐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真正让赵章彬在当地声名鹊起的,是他的一个意外发明。

1991年春耕时节,赵章彬看到当地农民插秧效率很低,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能插一亩地。

他想起在酿造厂工作时积累的机械知识,开始琢磨能不能设计一个提高插秧效率的工具。

「要是能做个简单的机械,让插秧速度提高一倍就好了。」赵章彬对黄铁征说。

「老王,你别瞎琢磨了,插秧就是这样,祖祖辈辈都是手工插,能快到哪去?」

但赵章彬没有放弃。他利用空闲时间,用废铁和木头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插秧器。

这个工具看起来简单,但确实能大幅提高插秧效率。

「老黄,你看这个怎么样?」赵章彬兴奋地拿着自制的工具给黄铁征看。

黄铁征半信半疑地试了试,结果发现这个工具真的很好用,插秧速度至少提高了一倍。

「我的天,老王你真是个人才!这东西要是推广开,全县的农民都得感谢你!」

消息很快传到了县里。农业部门的干部专程来看赵章彬的发明,当场就决定在全县推广。

「王师傅,你这个发明太有用了!我们准备在全县推广,你可是为农民办了大好事啊!」县农业局的刘局长握着赵章彬的手激动地说。

「应该的,应该的。」赵章彬表面谦虚,内心却乐开了花。

很快,「王佳发明插秧器」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通河县。

县里的报纸还专门写了报道,称赞这位「外来的技术人才」为当地农业做出了贡献。

「王师傅真是个好人啊,外地来的,还这么热心帮咱们。」

「就是,人家不图名不图利,就想帮农民提高效率。」

「这样的人才,咱们县里要好好留住。」

听到这些话,赵章彬内心得意极了。

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现在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外来户,而是当地政府和百姓都认可的「技术专家」「发明家」。

这个身份给了他极大的安全感。谁会怀疑一个为当地农业做贡献的好人是通缉犯呢?

1991年底,赵章彬已经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他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当地人的完全信任。



03

1992年3月15日,长春市公安局刑警大队。

刑警队长葛林磊像往常一样翻看着当天的邮件。

四年来,关于赵章彬的线索断断续续,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这个案子已经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

突然,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