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的秋日晴空下,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高级中学搬入新校区后的首个开学典礼隆重举行,1500余名学生和教职员工齐聚新校区操场,一同开启了新学年的全新篇章。
北师南附自2023年迈入深圳“十大”高中行列之后,办学成绩连年攀升,2025年更是跻身“八大”,且增值性评价连续两年位居深圳公办普高第一名,是深圳高中“高进优出”的典范。
今年9月,建校25周年的北师南附又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位于赤湾片区的高中部新校区正式启用,赢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其后续的发展更是备受期待。
在新校区建设中,时间紧任务重,北师南附是如何克服种种难题的?面对新高中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学校稳步上升的秘诀又是什么?新校区启用后,将会给学校带来哪些变化?对于这些疑问,我们与北师大南山附校党委书记翟春城作了深入对话,并采访了教师和学生代表。今天,大事君一一为你揭秘——
新校区惊艳亮相
北师大南山附属高级中学启新程
升旗仪式结束后,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依次发言后,已升任北师大南山附校校长的柴毅波发表了致辞,他以“怀家国而砥砺当下,怀感恩而筑梦未来”为核心,回顾了抗战胜利80周年的民族精神和北师南附建校25周年的奋斗历程,强调了心系家国、常怀感恩的重要性。
柴毅波校长强调,北师大南山附属高中在政府的鼎力支持、建设者的日夜奋战和全体教职工的无私奉献下,完成了从框架初立到窗明几净、从一砖一瓦到温馨家园的蜕变,他号召全体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完善、美化新校园。
最后,他激励师生在一流的新环境中锤炼品格、践行责任,延续学校连年进步、屡创高考佳绩的辉煌,在这片充满创新精神的土地上砥砺奋斗,铸家国之未来,赴山海之远方。
柴毅波校长的讲话赢得了全体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开学典礼在激昂向上的热烈氛围中结束,大家在新校区的新生活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北师南附的‘老学子’,我感到特别荣幸和开心!”开学典礼的学生主持人、高二(6)班的袁筱涵说,她第一次见到新校园是在8月29号,自己作为学生义工指引高一学生和家长参观校园,她的朋友也作为讲解员,给新生们讲述“木铎金声”的故事。
“大家都特别喜欢新校园,一直都在赞叹!”袁筱涵激动地分享她看到新校园的感受,“整体看上去很漂亮,色调搭配很时尚,回廊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呈现出非常现代化的风格。”
除了独具特色的精致外观,北师大南山附属高中新校区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齐全,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效、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学习环境。此外,校园毗邻文天祥纪念公园和伶仃洋,又处于蛇口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集“山、海、林、学”于一体,兼具历史底蕴和开放精神。
校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建设,配备了智能化教学楼、多功能学科实验室、微格教室、数字化图书馆及人工智能自习室等等建筑,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空间。
生活区域也是处处“智能化”,4人间的标准化公寓配有独立卫浴、智慧空调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等设施设备。食堂支持人脸识别支付、远程一键充值等智慧功能,为师生提供舒适便捷的校园生活体验。
“风雨操场”是新校区的另一大特色,田径场整体抬升,以骑楼样式的立柱支撑,下层设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运动场地,遮风挡雨且防晒,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们的日常锻炼需要。此外还有专业级的艺术教室,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北师大南山附属高中新校园还未正式建成时,设计图就已频频“出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图纸中的美好构想到成功落地,背后是两年多来全体教职工和建设团队的不辞辛劳和全力以赴。甚至在开学前一天晚上11点多,学校老师们为了保证开学典礼顺利进行,还在操场上不断测试着升旗装置和音响......
攻坚克难
“变不可能为可能”
“本职是老师,但感觉自己都算半个‘建筑行家’了。”何洪泽老师半带调侃地总结他两年多来在筹建组的工作。他是学校的地理老师,2006年来到北师南附工作,是学校跨越式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也是新校区筹建组的负责人之一。
学校领导视察工地
新校区从2023年4月奠基到2025年8月交付,看起来有两年多的充足时间,实际上却波折不断,施工一再延期,再加上雨季和台风的影响,学校真正修建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好整座校园并交付使用,其压力可想而知。何洪泽坦言,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想要在25年9月开学,简直不可能。
从奠基,到中途历经的漫长审批流程,再到开工后各项大小工作的部署,何洪泽已记不清学校团队跨过了多少“无法想象”的坎。
尤其是今年暑期,建设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筹建组的工作变得更加密集,“建筑方需要及时完工,我们也希望设备尽快入场,这就涉及到工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大量的工作,需要极为有序的协调。”为此,何洪泽和另一位筹建组负责老师几乎是天天驻扎在工地。而在学期结束前,他还在带高三毕业班的地理课,“每天上完课就马不停蹄赶到新校区工地,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待到晚上8、9点。”
高考结束后,何洪泽更是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7点半准时到达工地,加紧完善最后的收尾工作。学校交付前最后一段时间,他每晚都是12点才回家。翟春城书记和柴毅波校长等校领导,同样在紧锣密鼓地协调各方,不断地跑工地,与施工单位、验收单位频繁对接……
校领导和家长代表在建设中的新校区
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最终换来了令人惊叹的成果,新校区在今年的8月27日如期交付。何洪泽认为,除了设计得当、建设给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也是致胜关键,“翟书记和其他学校领导几乎每天来到工地视察,学校上下都是一条心,团结起来解决各种难题。”
翟春城书记为此也感慨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新校区建设中,北师南附又创造出了一种新精神——变不可能为可能。”
“老校区的设备设施有些落后,而且与初中共用校区,也显得有些空间不够。高二、高三的学生一直以来都非常期待能够到新校区学习。”袁筱涵说,如今愿望终于实现了,她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和建设团队的辛苦付出,“我们都很兴奋,也很感恩,学习也更有动力了。”
开学典礼后,大事君对学校党委书记翟春城进行了专访。他欣然谈及新校区,谈北师南附近几年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谈高中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学校新的展望……作为全国名校长,一位有着辉煌办学成就的、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对于上述问题,翟春城书记为我们娓娓道来。
翟春城书记
“做精而优的高中”
与翟春城书记的深度对话
:今天是新校区正式启用的第一天,您此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翟春城:通过新校的建设,我们创造了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的又一精神——变不可能为可能。
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新学校从23年4月21日动工,整个建筑过程不太顺利,由于中间的一系列审批和手续办理,耽误了至少半年的施工黄金期。在之后的施工中,又受天气的影响……不管怎么说,经历了2年4个月零4天,新校区终于建成了。
在建设中后期,大家对于今年9月1号能不能开学、能不能实现整体搬迁等等问题,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们认为,困难虽多,唯有想办法克服。所以我就想尽各种办法,驻扎在工地监工,在人大代表、各局委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赶在8月25日完工了,9月1号正常开学。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这一点,我们北师大南山附校人也感到特别震撼。
:这期间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翟春城:我和大伙儿一样,两个校区来回跑是肯定的,对我来说,主要是把一些外围的大事儿协调好,内部具体的事项由同志们来做。
就我个人来说,这也是我参与建设的第四所学校了。第一所是在河南鹤壁高中,依托老校建了高中的新校。第二所是北师大北海附中,虽然我没参与全程建设,但参与了开学前的一些准备工作。第三所就是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从一张图纸到最后建成,我参与了整个过程,学校达到了5000人的规模。
:您觉得北师大南山附属高中新校区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
翟春城:校园建筑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大学设计团队共同设计的作品,30亩地要建47000㎡的建筑,需要建筑师非常用心。虽然我们学校不大,但是教育该有的功能,一个都不少,读书、学习、交流、运动都很便捷、很实用。
学校不一定大就好,要办得有品位、有品质才好。世界上既有哈佛、耶鲁、剑桥,也有巴黎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已有几百年的办学史,培养了无数经济学家、国家元首和总理,所以学校不在于“大”,关键在于学术气象和底蕴。
:学校附近有文天祥纪念公园、左炮台,又处于前海,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您觉得这两种文化气息能为高中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翟春城:确实,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很厚重,又面向大海,座落在改革开放开山炮打响的地方,说一句“从这里走向世界”一点儿都不夸张。这两种文化也不矛盾,一个是增强了孩子的底气,一个是打开了孩子的眼界,即“立足于中国大地,然后面向世界”。
:您来到北师南附后,学校这几年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向上,高中今年更是迈入了“八大”行列,您觉得学校进步如此之快的秘诀是什么?
翟春城:秘诀就是“坚守教育的本真”。教育是个慢的艺术——和学生们日夜相守,陪伴成长。只要尊重教育规律,做真正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如果违背了教育规律,投机取巧,可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但终究是昙花一现,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几年学校蒸蒸日上,我们坚持“厚植素养,不唯且成”。“厚植素养”就是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对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创新、创造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干的事儿,社会学家同样也可以干,比如改革开放就不是科学发明,但是它推动了社会、人类的进步。
当然,要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几个基础,首先是仁爱,要爱人、爱己、爱世界、爱万物,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具备宽厚的道德;第二是砺志,人没有志向,就像鸟没有翅膀,飞不起来。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多?主要就是因为没志向,整天陷入到小我之中,胡思乱想。如果心中有大我,心怀家国,放眼世界,思考为民族复兴做点什么,这样的孩子便不会有什么烦恼;第三是健康的身体,身体不健康的人,心态容易出问题;第四是博学,文以载道,学知识就是为了培养能力,有了能力,才能走遍天下,通向未来。光有知识是不行的,因为知识往往都是过时的东西,一定要将知识转换成能力,这就离创新不远了。
以上几点可以凝练为——“仁爱、砺志、博学、创新”,正是北师南附2000年创校之始就提出来的校训。
学校这几年的厚积薄发还在于我们“做真教育,回归教育本真”。所谓“真教育”有三个维度:第一,遵循教育的规律,不能想当然,不能凭感觉。第二,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北师南附是12年一贯制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时期特点各不相同,那么教育一定不能缺位,窗口没打开,就不要折腾,窗口打开了,就千万不要贻误机会,贻误了,窗口就关上了。
拿北师南附举例,我们的小学分为低龄段和高龄段,低龄段我们着重理想教育,让孩子合群、与人和谐相处,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作息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高年级段就是伟人、名人教育,多介绍他们的事迹,孩子就会去“追星”、去模仿。
到了初中,就是培养端正的三观,因为这一时期是孩子最大的叛逆期;最后到高中,学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这时期要有点实际的东西,因为学生要想做一番伟业,就得有能力和知识,那么到哪个大学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怎么才能去?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以此来撬动孩子的理想。
最后一点,教育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想着20年、30年以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要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今天的学生就是明日的国家栋梁,所以不能用九斤老太的思想,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梦想。
:现在北师附拥有了独立的高中校区,您觉得这对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
翟春城:其实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的一面。原来初、高中在一起,因为不同学段作息时间不一样,开展的活动也不一样,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我们总感到初中的孩子有点吃亏,他们站不到舞台的中央,得到锻炼的机会会少一点。现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各自独立,每个校区的孩子自己当家作主,舞台给他们铺得更开、锻炼的机会更多,我们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不好的一面是,教育本来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大带小,小看大。现在高中的哥哥姐姐到新校区了,初中生无从得知高中的面貌,这也是一种缺憾。从教育的传承来讲,学生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北师南附还是一家,学校提出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办学思想,所以大家的理念、智慧还是共享的。
:北师南附现在拥有了新校区,您对学校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翟春城:政府对于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非常支持、重视,所以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政府期望。分开办学以后,我们在时间方面更加从容,资源也更加丰富,一定要走优质高端办学之路。
去年学校就已提出,要办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校。围绕“真教育”搞一些实践探索,为北师大平台上80多所学校提供范本,也为南山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探索和示范。在“做真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得更扎实——小学优质稳健,初中做大做强,高中做精做优。
:有具体的目标吗?
翟春城:我们已经连续两年位居深圳公办高中增值性评价第一,希望继续保持。另外,我们已经保持了五年100%的本科率,要继续续写这个传奇,而且重点大学上线率要突破90%;再者,600分率要向着40%的目标迈进,力争每年都出北大清华。
部分资料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文字:vesper 鹿鸣
编辑:vesp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