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提起中东,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石油、冲突、奢华的摩天大楼和漫天的黄沙。
沙特、伊朗的角力,迪拜、卡塔尔的纸醉金迷,亦或是也门、叙利亚的战火纷飞,似乎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复杂面貌。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动荡之中,却藏着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异类”——阿曼苏丹国。
它就像一位隐世高手,身处漩涡中心,却总能片叶不沾身,甚至还时不时地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堪称阿拉伯世界里最“人畜无害”的存在。
如果说中东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权力的游戏”,那阿曼绝对是那个从不站队,却和所有玩家都保持着通话的神秘角色。
它的外交哲学堪称一绝:温和、中立、不结盟,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其国家战略的“定海神针”。
就在2025年,当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一触即发,全球都捏着一把汗时,又是阿曼站了出来,在首都马斯喀特为双方提供秘密接触的渠道,成功为紧张局势降温。
这已经不是阿曼第一次扮演这样的关键角色了。
回溯到2015年,震惊世界的《伊核协议》能够达成,背后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阿曼。
早在2011年,阿曼就利用其独特的身份,成为美国和伊朗这对“死敌”之间传递信息、秘密会面的主要斡旋方。
这种“谁都不得罪”的立场,让阿曼在复杂的地区关系中游刃有余。
它既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却又拒绝加入沙特主导的军事联盟去干预也门内战,反而为各方提供人道主义通道。
当卡塔尔遭遇断交危机,被邻国集体孤立时,阿曼依然保持空中和海运航线畅通,为其输送生命线。
更令人称奇的是,阿曼能在看似矛盾的关系中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它视美国为重要的安全伙伴,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同时,它又视一墙之隔的伊朗为邻居和伙伴,维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
它与英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英国在中东最坚实的盟友之一;与此同时,它也是中东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两国在2018年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不仅是阿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电网还收购了阿曼国家电网49%的股份,这种深度合作在海湾地区并不多见。
阿曼的这种“务实的积极中立”政策,使其赢得了“中东瑞士”的美誉。
但这并非易事,背后是极其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它深知自己扼守着全球石油大动脉——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缘位置极其重要也极其危险。
与其卷入大国博弈,不如成为那个谁也离不开的沟通桥梁,这才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最优解。
阿曼之所以能有今天这般超然的地位,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已故的卡布斯苏丹。他的故事,堪称一部国家版的“逆天改命”史。
1970年以前的阿曼,在卡布斯苏丹的父亲——赛义德·本·泰穆尔苏丹的统治下,是一个极端封闭和保守的国家,几乎与世隔绝。
那时的阿曼,禁止国民穿西服、戴墨镜,甚至晚上9点后不许点灯。
截至1970年,这个面积约30.9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全国只有10公里的柏油路、3所学校和区区12张医院病床,社会经济已濒临崩溃。
1970年7月23日,年仅29岁的卡布斯王子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温和政变”,几乎兵不血刃地推翻了父亲的统治,登基成为新一任苏丹。
卡布斯上台后,立刻开启了狂飙突进的现代化改革。他第一时间废除了所有荒谬的禁令,开放国门,用国家发现的石油财富,大规模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短短十年内,阿曼人的人均寿命就从42岁跃升至64岁。
他废除了奴隶制,大力发展免费的教育和医疗,修建港口、公路、医院和学校。
今天,阿曼已经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约2.3万美元,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在政治上,卡布斯苏丹同样展现了远见卓识。
他没有搞铁腕镇压,而是逐步推进政治改革。从1981年成立国家咨询委员会,到2003年实现协商会议的普选,再到1996年颁布相当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阿曼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稳步向前。
尤其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中东时,面对国内的温和示威,卡布斯苏丹没有选择暴力镇压,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协商会议的权力,平稳度过了危机。
可以说,是卡布斯苏丹凭一己之力,将阿曼从一个中世纪状态的国家,拉入了现代文明的轨道。他不仅统一了因内战而分裂的国家,更塑造了现代阿曼温和、宽容、开放的国民性格。
另类的社会与文化:温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阿曼的“另类”,不仅体现在外交和历史,更深深植根于其社会文化之中。
这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宗教信仰。阿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伊斯兰教伊巴德派为主要教派的国家,全国约85.9%的穆斯林信奉此教派。
伊巴德派被广泛认为是伊斯兰教中最温和、最宽容的教派之一,它不搞个人崇拜,不强制异教徒改变信仰,主张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存。
这种温和的宗教氛围,使得阿曼没有严重的教派冲突,社会异常稳定。
在首都马斯喀特,你不仅能看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也能找到天主教堂、新教教堂,甚至印度教的寺庙,这在阿拉伯半岛是相当罕见的。
这种宽容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曼人常爱自嘲:“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极高的社会安全感和稳定度。
根据2025年中的一份全球安全指数报告,阿曼在全球最安全国家中高居第六位。
《一千零一夜》中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据说就是从马斯喀特启航的。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与海洋和贸易紧密相连,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这里还是优质乳香的故乡,年产量高达7000吨,曾是古代世界最珍贵的香料之一。
2020年,在位50年的卡布斯苏丹因病去世,且无子嗣。
阿曼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另类”的一面。根据卡布斯生前留下的一封密诏,其堂弟海赛姆·本·塔里克平稳继任苏丹,整个权力交接过程波澜不惊。
而新苏丹海赛姆上任后,于2021年修改了《国家基本法》,指定其长子泰亚津为阿曼历史上第一位王储,从而确立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继承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在“人畜无害”和“没有存在感”的表象之下,阿曼正悄然推进着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
现任苏丹海赛姆·本·塔里克深知,依赖石油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他正积极推动“阿曼2040愿景”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多元化。
旅游业、渔业、物流业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发展的重点。
阿曼拥有1700公里长的海岸线、壮丽的哈贾尔山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政府正在大力投资港口和基础设施,希望将阿曼打造成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同时,阿曼也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20%。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阿曼政府甚至采取了在海湾地区堪称“激进”的财政改革。2021年,阿曼引入了5%的增值税。
更具突破性的是,阿曼计划从2028年起,成为海湾地区首个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这显示了其摆脱“石油依赖症”的巨大决心。
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阿曼的经济转型已初见成效。2025年第一季度,其GDP同比增长4.7%,其中非石油活动的增长尤为强劲,达到了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阿曼经济有望在2025年实现反弹。
如今的阿曼,正走在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上。它不像邻居那样追求世界第一高楼,也不热衷于举办奢华的体育赛事。它选择了一条更安静、更内敛,也可能更可持续的道路。
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在动荡的中东,温和与中立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个“没有存在感”的国家,或许正以最聪明的方式,确保着自己未来的存在。当人们提起中东,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石油、冲突、奢华的摩天大楼和漫天的黄沙。
沙特、伊朗的角力,迪拜、卡塔尔的纸醉金迷,亦或是也门、叙利亚的战火纷飞,似乎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复杂面貌。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动荡之中,却藏着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异类”——阿曼苏丹国。
它就像一位隐世高手,身处漩涡中心,却总能片叶不沾身,甚至还时不时地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堪称阿拉伯世界里最“人畜无害”的存在。
如果说中东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权力的游戏”,那阿曼绝对是那个从不站队,却和所有玩家都保持着通话的神秘角色。
它的外交哲学堪称一绝:温和、中立、不结盟,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其国家战略的“定海神针”。
就在2025年,当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一触即发,全球都捏着一把汗时,又是阿曼站了出来,在首都马斯喀特为双方提供秘密接触的渠道,成功为紧张局势降温。
这已经不是阿曼第一次扮演这样的关键角色了。
回溯到2015年,震惊世界的《伊核协议》能够达成,背后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阿曼。
早在2011年,阿曼就利用其独特的身份,成为美国和伊朗这对“死敌”之间传递信息、秘密会面的主要斡旋方。
这种“谁都不得罪”的立场,让阿曼在复杂的地区关系中游刃有余。
它既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却又拒绝加入沙特主导的军事联盟去干预也门内战,反而为各方提供人道主义通道。
当卡塔尔遭遇断交危机,被邻国集体孤立时,阿曼依然保持空中和海运航线畅通,为其输送生命线。
更令人称奇的是,阿曼能在看似矛盾的关系中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它视美国为重要的安全伙伴,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同时,它又视一墙之隔的伊朗为邻居和伙伴,维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
它与英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英国在中东最坚实的盟友之一;与此同时,它也是中东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两国在2018年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不仅是阿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电网还收购了阿曼国家电网49%的股份,这种深度合作在海湾地区并不多见。
阿曼的这种“务实的积极中立”政策,使其赢得了“中东瑞士”的美誉。
但这并非易事,背后是极其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它深知自己扼守着全球石油大动脉——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缘位置极其重要也极其危险。
与其卷入大国博弈,不如成为那个谁也离不开的沟通桥梁,这才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最优解。
阿曼之所以能有今天这般超然的地位,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已故的卡布斯苏丹。他的故事,堪称一部国家版的“逆天改命”史。
1970年以前的阿曼,在卡布斯苏丹的父亲——赛义德·本·泰穆尔苏丹的统治下,是一个极端封闭和保守的国家,几乎与世隔绝。
那时的阿曼,禁止国民穿西服、戴墨镜,甚至晚上9点后不许点灯。
截至1970年,这个面积约30.9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全国只有10公里的柏油路、3所学校和区区12张医院病床,社会经济已濒临崩溃。
1970年7月23日,年仅29岁的卡布斯王子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温和政变”,几乎兵不血刃地推翻了父亲的统治,登基成为新一任苏丹。
卡布斯上台后,立刻开启了狂飙突进的现代化改革。他第一时间废除了所有荒谬的禁令,开放国门,用国家发现的石油财富,大规模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短短十年内,阿曼人的人均寿命就从42岁跃升至64岁。
他废除了奴隶制,大力发展免费的教育和医疗,修建港口、公路、医院和学校。
今天,阿曼已经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约2.3万美元,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在政治上,卡布斯苏丹同样展现了远见卓识。
他没有搞铁腕镇压,而是逐步推进政治改革。从1981年成立国家咨询委员会,到2003年实现协商会议的普选,再到1996年颁布相当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阿曼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稳步向前。
尤其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中东时,面对国内的温和示威,卡布斯苏丹没有选择暴力镇压,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协商会议的权力,平稳度过了危机。
可以说,是卡布斯苏丹凭一己之力,将阿曼从一个中世纪状态的国家,拉入了现代文明的轨道。他不仅统一了因内战而分裂的国家,更塑造了现代阿曼温和、宽容、开放的国民性格。
另类的社会与文化:温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阿曼的“另类”,不仅体现在外交和历史,更深深植根于其社会文化之中。
这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宗教信仰。阿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伊斯兰教伊巴德派为主要教派的国家,全国约85.9%的穆斯林信奉此教派。
伊巴德派被广泛认为是伊斯兰教中最温和、最宽容的教派之一,它不搞个人崇拜,不强制异教徒改变信仰,主张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存。
这种温和的宗教氛围,使得阿曼没有严重的教派冲突,社会异常稳定。
在首都马斯喀特,你不仅能看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也能找到天主教堂、新教教堂,甚至印度教的寺庙,这在阿拉伯半岛是相当罕见的。
这种宽容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曼人常爱自嘲:“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极高的社会安全感和稳定度。
根据2025年中的一份全球安全指数报告,阿曼在全球最安全国家中高居第六位。
《一千零一夜》中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据说就是从马斯喀特启航的。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与海洋和贸易紧密相连,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这里还是优质乳香的故乡,年产量高达7000吨,曾是古代世界最珍贵的香料之一。
2020年,在位50年的卡布斯苏丹因病去世,且无子嗣。
阿曼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另类”的一面。根据卡布斯生前留下的一封密诏,其堂弟海赛姆·本·塔里克平稳继任苏丹,整个权力交接过程波澜不惊。
而新苏丹海赛姆上任后,于2021年修改了《国家基本法》,指定其长子泰亚津为阿曼历史上第一位王储,从而确立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继承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在“人畜无害”和“没有存在感”的表象之下,阿曼正悄然推进着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
现任苏丹海赛姆·本·塔里克深知,依赖石油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他正积极推动“阿曼2040愿景”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多元化。
旅游业、渔业、物流业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发展的重点。
阿曼拥有1700公里长的海岸线、壮丽的哈贾尔山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政府正在大力投资港口和基础设施,希望将阿曼打造成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同时,阿曼也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20%。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阿曼政府甚至采取了在海湾地区堪称“激进”的财政改革。2021年,阿曼引入了5%的增值税。
更具突破性的是,阿曼计划从2028年起,成为海湾地区首个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这显示了其摆脱“石油依赖症”的巨大决心。
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阿曼的经济转型已初见成效。2025年第一季度,其GDP同比增长4.7%,其中非石油活动的增长尤为强劲,达到了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阿曼经济有望在2025年实现反弹。
如今的阿曼,正走在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上。它不像邻居那样追求世界第一高楼,也不热衷于举办奢华的体育赛事。它选择了一条更安静、更内敛,也可能更可持续的道路。
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在动荡的中东,温和与中立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个“没有存在感”的国家,或许正以最聪明的方式,确保着自己未来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