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HPC(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过程,以下是其主要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75-1992 年):1975 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台超级计算机。1983 年,“银河 1 号” 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1992 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 “银河 II” 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 10 亿次。
发展阶段(1993-2008 年):1993 年,在 863 计划支持下,曙光一号计算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1995 年,曙光 1000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推出,峰值速度达到每秒 25 亿次。1997 年,“银河 Ⅲ” 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峰值性能为每秒 130 亿次浮点运算。2004 年,曙光 4000A 研制成功,其运算能力位列全球前十,同时也是国内首台每秒运算超过 10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2008 年,“曙光 5000A” 实现峰值速度 230 万亿次、Linpack 值 180 万亿次。
突破阶段(2009-2015 年):2009 年,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天河一号” 诞生,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2010 年,经过升级之后的 “天河一号 A” 位居全球计算机 500 强第一位。2013 年,“天河 2 号” 再次名列超级计算机 500 强排行榜世界第一,并蝉联多年。不过,当时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多采用英特尔等国外公司的芯片。
自主创新阶段(2016 年至今):2016 年 6 月 20 日,“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上登顶榜单之首,其采用中国自研架构的 “申威 26010” 众核处理器。此后,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在 TOP500 榜单上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并且上榜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天河” 系列和 “曙光” 系列超级计算机也都自研了芯片,全面掌握了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