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朝鲜战场正值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接到作战命令,要求向敌军后方战略要点下珍富里地区实施穿插作战。
团长李长林带领全团1103名官兵,以每小时5公里的急行军速度向南推进。在持续两天两夜的行军中,战士们克服疲劳与饥饿,许多人的脚底磨出血泡,血水浸透了胶鞋。5月20日,部队到达兄弟峰以南地区,这里距离出发阵地已经有120华里。
5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团部唯一的电台发生故障。同一时间,美军前线指挥官发现志愿军补给线过长的弱点,立即调动三个师约三万人展开合围。5月22日,91团被完全包围在兄弟峰下,北面退路被美军坦克部队切断,空中有多架侦察机在不间断的巡逻,形成立体封锁网。91团这支深入敌后的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1师师长赵兰田在得知91团失去联系后,立即派出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前往传达撤退命令。枫亭带着两名警卫员穿越火线,在突破封锁时遭遇敌军密集火力,两名警卫员为掩护枫亭而牺牲。5月24日拂晓,满身是血的枫亭终于找到91团指挥部,他带来重要消息:主力部队已经北撤,北部防线完全被美军机械化部队封锁。
在指挥部帐篷里,李长林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突围方案:放弃北撤向南突围。参谋人员最初不同意这个计划。而李长林指着军事地图分析,敌军主力集中在北线,南面虽是敌军腹地,但守备相对空虚,正好利用“灯下黑”的战术原理。经过充分讨论,团部指挥员们最终统一思想,确定了向南迂回突围的作战方案。
随后部队立即开始伪装准备。先头连队从俘虏的韩军士兵身上换取军服,能说朝鲜语的战士被分配到各连队。李长林亲自示范三句韩语用于应对盘查。
5月25日清晨,二营一部在行进途中与韩军第3师一个连队迎面相遇。对方军官递来香烟询问部队编号,翻译员崔志勇接过香烟,用流利的韩语说自己是首都师的运输队。韩军被这股气势震慑,让这支“友军”顺利通过。当晚,91团团部与韩军一个团部仅隔着一条不足十米宽的小河错身而过,部队在敌军眼皮底下悄然消失。
91团在敌占区行军采取日夜交替的形式。白天混在韩军撤退的队伍中前进,利用敌军服装作掩护。夜间则转入山路隐蔽休息,避开主要的交通要道。担架队员们用山间藤蔓和树枝制作简易担架,轮流抬运47名伤员。
粮食短缺时,战士们采集山间野果和树皮充饥。后来组织精干小分队,在公路沿线伏击韩军小股运输车队,成功获取到少量粮食和药品。李长林团长规定所有缴获物资优先保障伤员,身体完好的战士经常连续数日仅以野果充饥。
5月27日在通过美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架美军侦察机突然低空飞过。李长林立即命令部队保持行军姿态,并向飞机行礼。美军飞行员误以为是友军部队,摇晃机翼后离去。
在翻越雪岳山时,部队遭遇严寒天气。战士们用缴获的敌军毛毯裹身,互相搀扶前进。河南籍战士赵大虎第一次看见大海时,激动得流下眼泪。这个场景被许多老兵铭记在心,成为突围途中难得的温暖瞬间。
5月29日清晨,文登里前沿志愿军阵地上的哨兵发现一支奇怪的队伍从山谷中走出。这些人穿着破烂的敌军服装,却押着百余名韩军俘虏。当认出带头的是李长林团长时,阵地上爆发出欢呼声。师长赵兰田亲自冲出指挥部,与历经艰险的战士们紧紧拥抱。官兵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神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经过详细清点,出征的1103名官兵全部安全返回,还带回6名自愿加入的韩军俘虏。这些俘虏在行军途中看到志愿军宁可不吃也要先照顾伤员的行为,深受感动。他们通过翻译表示,从未见过如此爱护士兵的军队,坚决要求留在志愿军队伍中。整个突围行动历时9天8夜,行程400余里,穿越敌军3道封锁线。
捷报传到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司令员连说三个“好”字。他当即签署命令,提拔李长林为31师副师长,并要求全军学习这次突围作战的经验。志愿军总部把战例整理成详细材料,下发各部队研究学习。这次成功的突围作战,成为朝鲜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次突围行动打乱了美军的部署计划,使得美军对韩军产生严重的不信任。美军司令部下令对后方所有韩军部队进行严格审查,造成美韩军之间关系紧张。
更重要的是,突围中总结出的坑道构筑经验和伪装战术,在半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参加过这次突围的老兵们,在上甘岭战场上继续运用这些战术经验,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