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日本叫“无毛社会”,意思是除了头发,身上其他毛发基本被当成多余的东西,得剃干净才算体面。
在全球范围内,脱毛算不上啥新鲜玩意儿,但日本人把这事儿推到极致,以有毛为耻的程度,确实少见。为什么会这样?
![]()
日本的脱毛习惯不是现代美容业搞出来的,早几百年就有了。
江户时代,也就是1603年到1868年那会儿,日本社会已经流行除毛了。
那时候,男性在公共澡堂里脱毛是常态。他们用两块平滑石头摩擦皮肤,去掉腿部、腋下甚至私密部位的毛发。
![]()
为什么这么干?因为当时的文化认为,兜裆布下面露毛是丢人的事儿,影响形象。澡堂里大家一起操作,没啥忌讳,这成了澡堂文化的一部分。
女性那边,特别是一些从事娱乐行业的游女,为了吸引客人,也注重身体光滑。
她们用轻石磨成粉拌油,涂在皮肤上摩擦除毛,或者用线拔毛。
![]()
明治时代后,日本接触西方文化,脱毛工具慢慢现代化。但核心观念没变,体毛还是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
大正和昭和初期,城市女性开始用进口蜡纸或化学膏剂除毛。
战后1945年,经济复苏,脱毛成了日常。
![]()
1950年代,电视普及,明星的无毛形象影响大众。
1960年代,迷你裙流行,女性对腿部和腋下脱毛需求大增。
1970年代,电气脱毛器引进,商业化加速。1980年代,经济泡沫期,美容院提供蜡脱、电解等多种服务,男性客户也增多。1990年代后,激光永久脱毛普及,家用设备出现。2000年后,技术进步,脱毛成了全民习惯。
![]()
一项针对9000多人的调查显示,20到30岁女性中,超过九成处理过腿部、腋下和脚趾毛。60岁以上群体,腿部和脚趾处理比例超四成,腋下近七成。
男性脱毛热情更高,年轻职场人和大学生常去沙龙处理腿部、腋下和面部毛发。
为什么男性这么积极?社会期待干净利落的外观,提升职场竞争力。可见,脱毛不只是美容,还成了规范。
![]()
日本文化里有种对“多余元素”的执着,文化人类学家指出,这反映了社会心理,追求极致干净。
耻感文化玩得转,日本人特别在意别人眼光,体毛被贴上不精致标签,留着就觉得尴尬。
美容业推波助澜,从1980年代起,服务多样化,无痛技术革新,让脱毛门槛低。
![]()
社交平台兴起,光滑照片满屏飞,大家比着来。
结果,单一审美标准压得人喘气,忽略个体差异。
儿童脱毛更夸张,从2011年起,TBC公司推出7到15岁服务,吸引家庭参与。到2024年,儿童需求涨8倍,60%孩子想脱。
![]()
Dione公司2010年代末推3岁以上项目,广告说为未来着想,避免社交尴尬。3岁娃身上毛不多,但家长担心霸凌,带去沙龙。
批评者说,这挑战传统,忽略发育风险。
学者认为,美容业膨胀和技术无痛是推手,但根子在耻感文化,过分在意评价,缺乏自我审视。人们忧虑“无毛即美”的标准扭曲美本质,限制选择。多元美该包容特质,不是统一模式。
![]()
参考资料
不脱毛,就霸凌:当日本未成年涌入脱毛沙龙 虎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