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来历】
在象山港西岸,有一处蓝天碧海相映成趣的地方,如今已形成半岛状,这便是强蛟镇。它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撤区并乡的故事。1992 年,峡山镇与薛岙乡合并,因“长礁码头”谐音“强蛟”,便有了如今这寓意着新镇如蛟龙入海、前程远大的名字,码头也随之更名
这片海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深水优势,如今已成为国华电厂的重要基地。强蛟镇行政区域面积 39.8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1.7 万,下辖 1 个社区、1 个居委会及 8 个行政村,独特的地理与海洋资源,正让它逐步展现出别样魅力。
![]()
【团结塘的故事】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为了提升防台御潮能力,扩地增粮以适应人民公社的生产需求,宁海县委支持桥头胡区委牵头,打算在峡山公社村前西山两侧围海造田。1968 年,筹备工作启动,县、区水利部门完成了测量规划;1969 年,工程正式动工,峡山、薛岙、大佳何、建设、桥头胡、梅林、凤潭七乡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一浩大工程。
这场工程规模之大,超乎想象。要筑堤封堵峡口(下栏港)、章清二港,还要建造闸门。海堤顶长 1220 米,顶宽2.7-3.0米,高6米。排水闸二座4孔,净宽13米。最终围垦土地 7000 亩,可耕面积5200亩。桥头胡区委两任书记王玉堂、林沛杰先后担任总指挥,全区投工 150 万工。各公社书记成为指挥部成员,县水利局工程师全程参与指导。当初各乡组成的七个民工连,分别驻扎在原峡山前面的西山湾和对港陈西岙岸,其中原桥头胡区委指挥部和原峡山公社、民主公社(现为大佳何镇)、建设公社(现撤拼)、黄墩公社等四个民工连驻扎在南边西山湾;原薛岙公社(现为临港村)、梅林公社和凤潭公社等三个民工连驻扎在北边原陈西岙海岸(现在国华电厂所在地界);受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精神感召,工程被定名为“团结塘”,工地上的高音喇叭常常播放《团结就是力量》,那激昂的旋律成了会战的动员号角。
围垦过程中,最关键的当属大坝合龙,可这一步却经历了两次波折。首次合龙时,县委书记应四官到场视察,在区委书记林沛杰陪同下踏过初成的坝体。谁能想到,当夜潮水猛涨,大坝被冲毁。村民们形象地形容:“手拉车运来的石头像泡在糖茶里,倒下就化了。”
但失败没有打倒大家,指挥部迅速调整方案,调用机帆船运来大量巨石。二次合龙时,七乡民工轮班值守,顶着风浪抛石堵口,终于稳固了坝体。当时没有电网,指挥部特意配置两台 60 马力柴油机发电,保障两岸工地与民工住房照明。夜色中,灯火与涛声交织,那是奋斗者最美的剪影。
这场“小米加步枪”式的会战,被村民比作“现代愚公移山”。五年的艰苦卓绝,荒滩渐渐变成了良田。1976 年后,海涂经过雨水淡化,先种上了柑橘,还搞起了水产养殖。到了 1980 年代,峡山乡村企业兴起,逐步发展为临港工业区。
如今,团结塘周边柏油路贯通,国家大型项目浙能国华电厂及配套万吨级码头在此落地。从曾经的围垦地到如今的新家园,强蛟镇峡山社区已建成中小学、医院、市场、居民楼等设施,现代功能一应俱全,与宁海湾景区相映成趣,正朝着“工业立镇、旅游兴镇”的目标大步迈进。(审核/尤一兵)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尤一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