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宿迁抗战胜利纪事
赵连军 张书宁
宿迁境内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史诗中的一页。1945年上半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宿迁境内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也从深冬的政治攻势到盛夏的据点拔除,最终在初秋迎来全境的胜利解放。
一、新春砺剑:拔除叶圩子等日伪据点
1945年1月10日,中共淮海地委按照毛泽东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结合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发出了《关于冬季政治攻势指示》。指示要求加强对日伪军的政治攻势,也吹响了宿迁境内春季攻势作战的号角。
淮海区境内攻势作战,首先从叶圩子战斗开始。2月上旬,日伪为恢复沭(阳)宿(迁)公路交通,在沭阳县城西南叶圩子设立据点。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抓住其孤悬突出的弱点,于2月12日农历除夕发起了叶圩子战斗。由第一支队主力主攻,第二、三支队负责阻击援敌。经彻夜血战及白刃格斗,至13日3时许全歼守敌,击毙日军小队长米森以下38人、伪军49人,俘伪军182人,缴获大量武器。此战粉碎了日伪恢复交通和伪化沭宿公路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士气。战斗中,我军亦付出重大代价,牺牲包括副团长智武德在内的指战员57名,负伤208名。战后,泗沭县建立叶圩子战斗纪念碑,黄克诚师长亲自为纪念碑题写了碑文。
为配合叶圩作战,淮海军分区各部多点出击,相继攻克小王圩、周庙、耿团庄、渔沟、小张集等据点,歼灭日伪军200余人。到2月中下旬,攻克齐庄、丁家庄等据点,歼敌近300人,击毙伪沭阳县长史若愚,完全切断淮泗交通线,使淮海区的日伪军陷入孤立,从根本上动摇其作战意志。
叶圩战斗中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缴获的日本旗
二、春季攻势:连续取得战斗胜利
进入3月后,淮海区军民继续加强攻势作战。3月15日夜,宿迁县警卫团拔除雨露庵据点,毙伤日伪军15人,俘日军上士左滕及伪军50余人,救出多名被绑群众。随后召开祝捷晚会,表彰战斗英雄叶成凤等五人。
据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统计,淮海区境内县区警备武装及民兵1至4月共作战357次,其中沭阳县总队40次,潼阳县总队35次,泗沭县57次;攻克丁集、汤集、八集等据点6处,破炮楼43处;俘虏伪中队长以下197人,伪反正77人,枪62支,弹药400余发;毙日军4名,毙营长以下伪军169人,击伤日寇十余,伤伪209人;缴获步枪144支、驳壳枪5支、手枪1支,小炮2门,弹药步弹1228发,小弹52发,手榴弹157发,手枪弹14发,迫击炮18发,掷弹筒1个,军用品若干。
在淮海区军民发动攻势作战的同时,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也发起规模空前的春季攻势。4月17日起,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和地方部队对徐淮公路洋河至众兴段等展开大破击,攻克熊码头、泗阳县城等据点,并袭击三棵树、埠子集伪据点。4月底,泗阳县独立团通过围困迫近与政治喊话,迫使伪军熊码头据点瓦解。5月6日,宿迁警卫团围攻左庄据点,成功击退宿城伪军多次增援,迫使守敌弃点潜逃。
5月6日,《拂晓报》发表淮北春季攻势战报:春季攻势共进行战斗25次,攻克日伪军据点20座,解放国土1200平方里,毙伤敌伪军官550余人,俘伪团长孙家剑以下3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挺、步马枪2300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
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和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淮北支部制作的通行证
三、暑夏攻坚:据点瓦解与伪军崩溃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临近胜利,宿迁境内日伪军已成强弩之末,据点纷纷瓦解。
在宿迁军民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双重攻势下,日伪军普遍士气低落,日军内部出现动摇。4月,驻宿城日军9人受新四军第四师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淮北支部宣传的感召,持同盟淮北支部传单和“通行证”试图投奔解放区,其中3人因迷路被日军捕杀。6月,伪军内部崩溃加剧,埠子伪军区团长蔡久香弃职潜逃,继任者吴云村于22日率60余人携枪30支向第四师投诚,伪中队长靳毛七等率残部逃窜。
根据地主力和地方武装继续进行作战,连克日伪军据点。6月30日,泗阳县独立团在半铺店伏击截俘洋河伪军三个中队,缴枪200余支。7月8日夜,宿迁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团攻入文昌阁据点,黎明前安全撤出。7月11日,宿迁县警卫团部队冒雨围困沭城小胡圩据点,多次击退援敌,迫使守敌于16日夜逃窜。7月13日,困守埠子南小圩日军在接应下逃往洋河。7月20日,在我军持续围困下,日军被迫放弃洋河、导淮据点撤回宿城,泗宿县总队随即进驻洋河,恢复秩序,建立民主政权。同月,埠子、三棵树、峰山等据点守敌也相继放弃据点逃亡。
文昌阁战斗遗址
四、最终胜利:全面反攻解放宿迁
1945年8月上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决战。
在宿迁境内,宿迁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团在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主力配合下,于8月2日攻克文昌阁据点,并击退宿城日伪援军。此战毙伤日军增援部队9人,伪军13人,俘伪军中队长蔡天觉以下48人。在我军围攻文昌阁据点时,附近雨露庵据点伪军弃点逃往宿城。两据点遂被平毁。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朱德总司令发布全面反攻命令;10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签发命令,要求各部向日伪发起最后进攻;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等向淮北日伪发出最后通牒,勒令其立即缴械投降。宿迁境内的淮海和淮北抗日根据地进入全面反攻,日伪军土崩瓦解。
8月13日下午5时许,驻众兴日军从众兴东门向淮阴逃遁。6时许伪泗阳县长陈升儒带着保安队逃向淮阴。8时许,驻众兴第伪二十八师郑啸先团在众兴抢劫后亦逃往淮阴。随后,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进城接管,布告安民,恢复秩序。同时,泗沭县组织“反攻团”,1500名泗沭子弟准备补充主力。
8月14日,潼宿地区成立招降指挥部,组建“反攻团”和新三团(由潼、宿、海三县警卫团各抽一营组成),一面通牒日伪投降,一面准备武力解决顽敌。
8月16日晚7点多钟,驻沭阳城日军稻嘉中队和伪军陈金武大队及伪县政府、伪警察局机关人员一起连夜向新浦方向逃遁。驻龙庙、小街一带的伪保安团第九大队范正兴部,全部缴械投降。17日早晨,泗沭警卫团、沭阳县独立团相继进入沭城,沭城遂告解放。
8月18日清晨,驻宿城日军乘12辆卡车仓惶逃往新安镇。令人切齿痛恨的是,逃跑时日军将关押的我20余名抗日干部群众押到运河河东洋桥头,残忍刺死并焚桥灭迹。同日下午,泗宿县总队邱勇前、李道明、傅茂如等率部进驻宿城,俘虏未及逃走的日军两人,宿迁县城宣告解放。
8月下旬,睢宿县总队攻克皂河伪据点,俘敌200余人。至此,宿迁县全境彻底解放。
1945年,宿迁境内从初春叶圩的奋勇搏杀到盛夏日伪军据点的纷纷瓦解,再到8月下旬宿迁全境的解放,每一步都凝聚着宿迁抗日军民的巨大牺牲与坚韧意志。当宿迁大地最终摆脱侵略者的阴霾,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不仅锤炼了这块英雄的土地,也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刻下了属于宿迁的光辉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