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当大多数人选择在室内享受清凉时,还有一群人正冒着酷暑,头顶烈日,穿梭于热浪之中,用自己的汗水为我们驱散酷暑,带来生活的便利与清凉。区融媒体中心开设《定格当“夏” “暑”你最美》栏目,将镜头聚焦烈日下的工作者,用行动参与烈日下的工作,体验、记录这场高温里的“逆行之旅”。
8月的金东,烈日当空,暑气蒸腾。当我们在空调房里享用冰镇西瓜与冰咖啡时,却有这样一群身影默默穿梭于冰与火之间,他们就是——制冰工人。
早上7点半,记者走进金华市南极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制冰池中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数十个模具在机械臂的操作下同步倾斜,随着“咔嗒”的解锁声,整排冰块受自重牵引如镜面般滑落,瞬间在地面铺开一层薄霜。两侧的工人迅速上前,利用抓钩迅速将冰块搬起,一块接一块垒上运输车。“制冰需要8-10个小时,我们现在正好在脱模出冰,然后再搬上小车运到冰库里。”制冰厂负责人鲍秀鸯说。
记者学着工人们的样子搬运起来,指尖刚接触冰面,刺骨的寒意便窜了上来,咬着牙往前推却发现百斤重的冰块纹丝不动。“要让抓钩刚好卡进凹槽才有受力点,还不伤冰面。”鲍秀鸯边说边握着记者的手腕示范,一个巧劲就让冰块“活”了过来。尽管室外已是38℃的高温,工人们的手套上却覆着一层细密的白霜。他们依旧紧张有序地搬运着,仿佛对这极端温差早已习以为常。
近日,持续的高温席卷而来,工厂的车间、喧闹的工地、人潮涌动的生鲜市场……对冰块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制冰厂迎来旺季。生产线连轴转,工人们轮班赶工,清早的冰池才刚腾空,新的批次又已注水续上。货车静静等候在旁,准备将冰块载向酷暑深处。
而此时的冰库里正上演着另一番“清凉”。推开厚重的保温门,森白寒气翻涌而来。这里温度低至零下18℃,与室外高温形成近60℃的巨大温差。制冰工人们长时间在里面作业,厚厚的棉衣是标配。仓管员何学鑫说:“我们通常是在烈日下抹一把汗水,又立马进入冰库码冰,码一车冰要三四十分钟。这样的‘温差挑战’每天重复数十次。”话音刚落,他脱去棉服,掀开棉帘,走向烈日下的装车区,后背瞬间被阳光烤得发烫。他边走边拍了拍结着白霜的裤脚,笑道:“刚开始确实不适应,尤其是这种极端温差交替的感觉,但现在习惯了反而觉得是一种锻炼。”
要把这些每块上百斤的冰块从运输小车上装运到货车车厢里,靠的不仅是力气,更是技巧。装卸工李海涛干这行多年,深谙其道。“推得太猛冰块会脱轨,太轻又推不动,力度要掌握得刚刚好。”他边说边用抓钩扣住冰块边缘,手臂肌肉绷紧,一手拖拽一手掌控方向,冰块便顺着轨道利落地滑入车厢。当最后一块冰稳稳落定,他摘下早已湿透的线手套,抹了把脸上的汗,眯眼望了望白花花的日头,转身又走向冰库。
自7月以来,这家制冰厂每日出冰量达40余吨,在10000多平方米的仓库中,冰块整齐码放,森然如镜。“我们每天早上6点开工,连续工作13个小时以上。”鲍秀鸯坦言道,“天气越热,冰块需求量越大。冰块主要供应工厂为主,用于车间工人降温。”
离开制冰厂时,记者的皮肤仍在“冰火两重天”的刺激中隐隐发麻,而制冰工人们继续在霜雾与热浪间穿梭。没有人天生能适应60℃的温差,只不过有人选择了这份坚守。
记者手记:在踏入制冰车间的那一刻,-18℃的寒气瞬间裹挟全身,睫毛结霜、手指冻得发麻;转眼又置身38℃的烈日下,百斤重的冰块在我手中纹丝不动,而工人们却动作娴熟地来回搬运。他们每天要在近60℃的温差中来回切换,手套覆着白霜,后背浸透汗水,却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工作节奏。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作者丨陈倩 胡赣昌 实习生:叶一言 来源丨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