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么多优秀的电影演员里,只选出二十二位,真的很难。
即便制定出严格的评选标准,依然需要艰难取舍。
首先,要个人经历清楚、公众形象良好。
其次,要有立得住的、有积极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第三,要有较高的国民认可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好演员,简直不要太多。
在此基础上,还要平衡四大制片厂的参选名额,兼顾演员的年龄,资历深厚的表演艺术家、中年优秀演员,和崭露头角的银幕新秀,不同层次都要有。
所以名单是增了又补、改了再删,好不容易才确定下来的。
那时的艺术家们,称得上是“高风亮节”,大家不但不“争”,还不止一位主动“让”的。
比如崔嵬前辈。
谢芳出生于1938年,刚刚步入影坛。
她当时还不是北影的演员,如果参选,要占一个北影的名额,所以厂里就有反对意见。
是发掘了谢芳的崔嵬前辈站出来说,宁愿自己不上,也要培养新人,让谢芳上。
最后皆大欢喜,他们两个人都在名单里。
祝希娟与谢芳同岁,她是上戏实验话剧团的演员,参评“22大影星”,占用的是上影的名额。
上影有多少好演员啊,他们自己的名额都不够用。
最后,是本来已经入选的老艺术家刘琼先生退出,新人祝希娟才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刘琼从未提起此事,几十年后,还是祝希娟本人说出了这个“秘密”。
冯喆没能入选,令广大观众遗憾,原因也最为令人唏嘘。
他际遇坎坷,当时已经离开上影,去往峨影厂,彻底失去了进入参选名单的资格。
“下放”峨影厂,明面上说的是照顾他和张光茹夫妻团聚,其实是被边缘化。
当时的峨影厂,甚至还没有独立拍摄故事片的能力。
张勇手也是呼声很高的“帅哥”演员。
他和王心刚同属于一个制片厂,年龄相仿、戏路相近,“撞型”两个字,说的就是他俩了。
倘若再能多一个名额,也许张勇手就入选了。
毕竟当时还是王心刚更“火”一些,他和王晓棠,是众望所归。
还有老艺术家郭振清,他塑造的银幕形象,至今仍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记忆。
但是长影厂只有四个名额,还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只能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演员了。
其实“22大影星”这个名单,按照同等标准,完全有资格位列其中的艺术家还有很多。
相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名单”。
“22大影星”称号,是极高的荣誉。
这个名单,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时代的银幕缩影。
更多没能入选的优秀演员,他们的银幕形象,他们的才华和人生,同样值得被铭记。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