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烙印民族记忆,和平阳光普照盛世中华。80年过去,历史的回响依然铿锵。当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在各地举办。每一幅庄严的画面、每一场鲜活的展览、每一首激昂的乐曲、每一个坚毅的眼神,都在诉说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英烈的追思和对和平的珍视。本期让我们在主题展览和音乐会的叙事中,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不朽精神与家国情怀。
8月31日,“抗战老兵记忆肖像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摄影师郭海鹏拍摄的150幅抗战老兵肖像作品,展示了抗战老兵的英雄形象。作品包括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等老战士的肖像,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7岁。他们亲历了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图为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当地时间8月28日,“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湖南省歌舞剧院和伦敦新元素音乐公益团体联袂演出,以“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为主题,融合音乐、合唱、独唱、朗诵等多维度视听语言,共奏文明交流互鉴乐章。《红旗颂》《思乡曲》《保卫黄河》《我的祖国》《尼姆洛德》等中英经典曲目诉说着两国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对和平的殷切向往。
图为音乐会现场。本报记者 张 玲/文 湖南省歌舞剧院供图
粤港两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8月28日,“风雨同舟 共建和平——粤港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在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内容聚焦粤港两地,分为“粤港沦陷”“奋力抗战”“抗战胜利”三部分,向观众展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粤港两地人民血脉相连、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历史。展览展出粤港两地博物馆的文物展品约40件(套),包括《日本侵占东北真相画刊》、1944年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奖给有功人员的模范银戒指、东江纵队队员使用过的布胸章、东江纵队正副司令曾生和王作尧的就职快邮电报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7月8日。
图为展览现场及展品。本报记者 谭志红/文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观众络绎不绝,这里正在展出“穿越硝烟的纸弹——抗日战争时期红色传单标语展”。
此次展览正如穿越时空的“纸弹”,将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与今日天山脚下的家国情怀紧紧相连。展览分凝心、攻心、归心、向心四个单元,展出了111件(组)红色传单标语文物及205张文物图片和历史资料图片,这些标语和图片系统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工作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内容与成效。除静态文物展示外,展览还通过多媒体互动、音频再现等技术手段,立体呈现主题。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
图为展览现场。 本报实习记者 王思超 摄
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的浴血奋战、日资纱厂工人的罢工怒潮,到“孤岛”时期《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的最早出版之地……8月29日,“红星照耀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多维度呈现上海的抗战故事。
展览以埃德加·斯诺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为叙事主线,以“循着斯诺视角,重走抗战征程”为脉络,展品包括世界最早版本、美国最早版本和中国最早版本《红星照耀中国》,抗战时期报刊创刊号以及来自上海市民间收藏的30余件革命文物与160余幅老照片,既聚焦延安精神与抗战历程,也展现上海作为抗战的前沿阵地与文化救亡堡垒的独特历史贡献。
图为观众观展。 黄艺芹/文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8月27日,“光影铭记∶抗日的皮影艺术”沉浸式抗战主题皮影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海淀上庄开幕。沉浸式多媒体光影装置《地道战》、水上皮影动感装置《雁翎队》、10米长卷皮影雕作品《贝熙业在西山》等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皮影作品和现场演绎的抗战题材皮影戏《小兵张嘎》《樱桃沟∶保卫华北的抗日怒潮》等塑造了众多抗战英雄形象,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战斗故事,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全民抗战的年代。展览不仅注重历史叙事,更突出艺术感染力,通过光影交错、造型生动的皮影艺术,让抗战精神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触动人心。
图为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高 婷/文 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供图
2025年9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家国记忆与民族心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