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收藏家、浦东新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冯建忠很忙,每天在家中整理与抗战相关的藏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8月中旬开始,沪上不少文博场馆相继举办了与抗日战争主题相关的展览活动,需要社会方方面面提供展品参与。
冯建忠在展览现场整理部分与抗战相关的藏品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界“半壁江山”之称,收藏界也是藏龙卧虎。作为“创刊号大王”和“上海市十大专项类收藏家”之一,冯建忠坚持收藏几十年,目前有各种类别的藏品数十万件。应展览主办方之邀,冯建忠这段时间每天都要在家中“翻箱倒柜”,按照展览要求,找出抗战时期的报刊杂志、影像资料和实物作为展品。
《上海会客厅》节目
上海收藏家积极参展,提供抗战主题藏品
冯建忠告诉记者,目前他有三百件抗战藏品在全市多个场馆的展览展出,主要包括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和长城家园正在举办的展览,还有一些文化单位的展览活动。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红星照耀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
8月29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的《红星照耀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展品包括不同时期版本的《红星照耀中国》、抗战时期的报刊创刊号等30余件藏品与160余幅老照片,冯建忠提供了其中的8件展品。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珍存铭志——上海市民抗战实物收藏展”
8月13日,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幕的“珍存铭志——上海市民抗战实物收藏展”,百余件珍贵实物均来自上海市收藏协会旗下收藏家的多年积累与珍藏,不少展品系首次公开亮相,冯建忠提供了28件展品。
长城家园的“铭记伟大胜利,开创美好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
8月15日,在梅园公园长城家园拉开帷幕的“铭记伟大胜利,开创美好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冯建忠提供了150余件展品与90多幅图片。
抗战藏品有纪念意义,还有当年9月3日出版的报纸
冯建忠是上海人,在浦东新区收藏协会担任了26年的会长,直到今年他年满65岁之后担任协会名誉会长。谈到个人收藏抗战题材藏品的原因,冯建忠告诉记者,他从小看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这些抗战电影,印象特别深刻。1980年冯建忠参军成为战士,1983年从部队复员回上海之后进入工厂工作。1985年厂里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他学习了近代史,比较完整地了解到抗战史,觉得有必要把散落在民间的“抗战记忆”,包括报刊、书籍、画报、传单等原始资料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
为了收集有价值的抗战藏品,冯建忠为此很早就戒掉了烟酒习惯,常常是每个月一领了工资就去淘藏品。1990年盛夏的一天,冯建忠带了现金准备去买衣服,路过文庙书市时,见到一位70多岁的摊主在处理旧报刊。在一叠旧报中,冯建忠发现里面有十多封信,一看是著名实业家吴蕴初的书信,摊主要价1000元,他觉得太贵,谁知摊主开口道:“小兄弟,你不懂,这是大名鼎鼎的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在汉口写的当年为抗战迁厂的信,算是孤品。”冯建忠一听此话,立马掏出了口袋里的钱,再加上一块刚买不久的手表,换回了这批信件。
吴蕴初的书信
经过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冯建忠收集到抗战藏品有上千件之多,其中包括抗战主题的电影海报百余张。二十多年来,他举办过的抗战展览数量已经数不胜数,还把一些藏品捐献给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场馆。
冯建忠收藏了不少抗战特刊和抗战创刊号,包括“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闻周报》在上海出版的《战时特刊》,由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创刊号,被誉为抗战吼声的《高射炮》创刊号,还有一张刊发有周恩来关于皖南事变题词的《新华日报》。
冯建忠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1945年9月3日这天出版的《新民报》《国民公报》。《国民公报》头版套红印的红字是《抗战胜利 举国同庆》;《新民报》头版在对角方向套红印了两行字《日本签押降表,全世庆祝和平》。
1945年9月3日出版的《新民报》《国民公报》
“1945年9月3日这天出版的报纸很珍贵,因为它真实记录了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而且保存迄今已经整整80年了;而采用套红印刷的报纸保留到现在更为稀少,所以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冯建忠告诉记者。
1946年9月3日《新闻报》出版了《胜利纪念日画刊》
冯建忠还收藏了1946年9月3日这天《新闻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日而出版的《胜利纪念日画刊》。记者注意到,《胜利纪念日画刊》除了刊登大量反映抗战胜利的时政类照片,同时画刊上还有不少上海公司的广告,这份报纸的品相较好。
“天厨号”飞机与“天厨副号”飞机
吴蕴初特制的纪广告纪念碗
在实物藏品当中,不少物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一·二八”事变之后,作为爱国实业家的吴蕴初因痛恨日军飞机在中国领空横行无忌,决定捐款购买一架战斗机支援抗日,战斗机命名为“天厨号”。1933年7月运抵上海,试飞时因德方操作失误受损,运回瑞典修理后于1934年3月重新交付,德方因以上原因加上飞机交货延期,另加教练机一架作为补偿,于1934年3月交付,命名为“天厨副号”,故吴蕴初为抗日捐献了二架飞机。为纪念飞机捐献仪式,吴蕴初专门特制了一批广告纪念碗。
抗战报刊杂志值得研究
冯建忠收藏的抗战刊物数量和类别很多,如何对这些老报纸杂志的出版背景和出版时间进行区分呢?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从事文献资料研究,她在查询这些报刊资料之后,有了不少发现。
《国闻周报》创刊于1924年8月3日,是国闻通讯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时事性、政论性、综合性的新闻周刊,创办人胡政之(1889-1949年)是著名记者和报刊政论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报业经营者。1926年9月13日,国闻周报社移至天津,1936年4月再度回到上海出版。1937年12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国闻周报社所在的法租界形同孤岛。日军实施新闻检查制度,《国闻周报》为保持独立的报格,在发满14卷(总计700期)后停刊。
在上海创办的抗日期刊《呐喊》《烽火》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后,各家报刊纷纷撤往大后方。而国闻周报社则坚持在沪办刊,还特别编辑出版《战时特刊》,着重反映沪战的战况。出版家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中提及:“第一本出现的战时新书,是凌青先生编著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第一种复刊的杂志,是《国闻周报》的《战时特刊》(八开大本的)。”
《战时特刊》发表了巴金的《站在十字街头》、茅盾的《街头一瞥》、胡愈之的《忆北方的友人》、王芸生的《诫日本军阀》、张香山的《鼓吹黩武的日本文学》、章靳以的《我的家乡》、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郭沫若的《复建县县小同学书》、范长江的《如何巩固抗战阵线》、徐迟的《从北平逃亡出来》、艾芜的《八月的上海》等文章。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新闻界积极宣传抗日,使上海成为抗战初期全国抗日的宣传中心。当时在上海新创办的抗日期刊有《七月》《呐喊》《战时联合旬刊》《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战线》《前线》《救亡漫画》《战时教育》《生活教育》《民族呼声》《救亡周刊》《学生生活》《半月》《战时大学》等,连上海的小报界也联合起来,创办由十家小报联合主办的《战时日报》,以抗日救国为宗旨。
其中,《呐喊》创刊于1937年8月25日,由《文学》《文季》《中流》《译文》四家文学刊物联合出版,茅盾、巴金等主持编务,出版两期后被租界当局查禁,改名《烽火》之后继续出版。《烽火》出版至第12期,暂时停刊。1938年5月1日,《烽火》改为旬刊移至广州出版发行,编辑是巴金,发行人是茅盾。《烽火》于1938年10月11日出至20期终刊。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展览现场的展品
无论是《国闻周报·战时特刊》创刊号的《站在十字街头》,还是《呐喊》创刊号的《一点感想》和《烽火》创刊号的《所谓日本空军的威力》,巴金均发表了文章,慷慨激昂地说出:“我们又站在十字街头了,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忍辱屈服,或是继续奋斗。”巴金坚决主张:“我们要抗战,我们要继续奋斗。纵使抗战的意思就包含着个人生命的毁灭,我们也要昂然向着抗战的路走。”文字的力量,不亚于枪炮,巴金这些文章,写出了国人对于抗日救国的共同心声。
就老报刊杂志的收藏,孙莺表示,老报刊杂志需要良好的收藏条件,比如说恒温恒湿的环境,避免虫蛀潮湿。另外,民国报刊杂志的价值在于整体性和完整性,报纸和刊物不能有明显的缺失和破损,只有这样,老报刊杂志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