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漏电缆(又称漏泄同轴电缆)作为一种兼具信号传输与电磁场辐射功能的特种电缆,其最大传输距离受技术类型、环境条件及系统设计等多重因素影响,单段典型值在100米至600米之间,而通过多级联网或分布式放大技术可扩展至数公里。
技术类型决定基础传输能力
泄漏电缆按电磁场辐射特性分为放射型与耦合型两大类。放射型电缆外导体采用等间隔开口设计,开口间距约等于1/2工作波长,信号辐射方向垂直于电缆轴心,适用于800-2200MHz频段,典型单段传输距离为300-500米。耦合型电缆则通过外导体连续开槽实现信号耦合,在GSM和DCS频段性能优异,常用于室内覆盖系统,其传输距离因耦合损耗与线路损耗的权衡设计,单段可达100-300米。例如,地铁隧道中采用的2.4GHz ISM频段漏泄同轴电缆,通过优化槽孔参数与介质材料,实现了600米的最大传输距离,且场强覆盖均匀,抗干扰能力强。
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实际性能
泄漏电缆的传输距离受安装环境制约明显。土壤湿度、埋设深度及电缆间距是关键变量:湿度超过70%时,电缆外护套吸水率每增加1%,传输损耗上升0.3dB/100米;埋设深度每增加10厘米,信号衰减约增加0.5dB/100米。此外,金属障碍物会引发信号反射,混凝土墙体吸收损耗达0.8dB/米,需采用双层屏蔽结构与定向耦合技术补偿。极端温度条件下,耐低温改性聚烯烃材料可确保-45℃环境下传输距离波动控制在±5%以内。
系统设计突破物理限制
通过多级联网与分布式放大技术,泄漏电缆系统可突破单段传输瓶颈。例如,多个报警处理单元联网后,最大防护距离可达1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分布式放大模块间隔部署方案,实现1.2公里连续无中断通信。最新梯度介电常数材料的应用,使6GHz频段传输距离较传统材料提升40%,达到350米,为未来高频段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以上就是关于“泄漏电缆最大传输距离”的相关介绍,有不清楚的可咨询我们,艾博信专注周界报警十五年,为高戒备等级客户提供周界雷达、振动探测器、生物感应电缆、泄漏电缆、振动电缆等产品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