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文艺团体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作家、诗人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共同创作了《歌唱二小》。图为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合影。 河北日报资料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广为传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那位将日寇引入八路军包围圈,最终英勇牺牲的少年英雄,至今仍铭刻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彰显出中国少年在民族危难关头的勇气与担当。
“王二小”,并不单单特指一个人,而是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在石家庄平山、保定涞源和顺平等地,都有“王二小”式少年英雄的事迹流传。“王二小”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心怀爱国报国理想,并为之牺牲奉献的少年英雄。
王禾、王璞:
少年英雄志 热血染太行
8月16日,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太行山东麓环抱着一所黛瓦黄墙的山村学校——王二小希望小学。
穿过红砖砌成的拱形校门,便能看到伫立的少年英雄王二小雕像。少年身姿挺拔,戴着红领巾,正视前方,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雕像后方,国旗高高飘扬。
“涞源县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模范县’,抗战时期涌现出很多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就是其中之一。”涞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部主编姚金山说。
王二小,于1929年生于涞源县上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二,本名王禾,11岁成了孤儿,逃荒到涞源南马庄乡狼牙口村,靠给别人放牛为生。在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的影响下,王禾逐渐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参加了抗日儿童团。
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王禾在山坡上放牛,遭遇日军偷袭和“扫荡”,敌人逼迫他带路。为掩护乡亲们转移,王禾将敌人引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当后,恼羞成怒,将王禾刺死。
在顺平县野场村,也有一位被代代传颂纪念的“王二小”式少年抗日英雄,他叫王璞。
“王璞的父亲王三群是共产党员,他受父亲影响,得知八路军是打日本鬼子的,年幼时就梦想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顺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冀宝田说。
冀宝田长期从事顺平县党史研究,经常到各中小学给学生们讲抗日小英雄王璞的故事。
1940年,年仅11岁的王璞被推选为野场村儿童团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团员们负责站岗放哨、检查路条、为八路军递送信件等工作。
1943年,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扫荡”。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所在地,野场村成了日军的重点“扫荡”目标。
“当时,因为汉奸出卖,日军包围了躲藏着的200多名村民,在山头架起机枪,逼迫他们透露八路军枪支、弹药等物资的隐藏地点,其中就有王璞和他的母亲。”冀宝田说。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14岁的王璞不为所动。他痛骂汉奸,并高声对村民说:“死也不能说。”日军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用机枪残忍地杀害了包括王璞和他母亲在内的118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野场惨案。
在顺平县档案馆,至今还收藏着一本描绘野场惨案经过的连环画。它是1959年由附近的村民刘俊秀根据知情人口述内容整理而成的,其中有王璞和他母亲的画像。
为纪念王璞,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在野场村旁树立起抗日小英雄王璞烈士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王璞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称号。
阎富华:
平山好儿郎 颂歌传四方
8月17日,平山县南滚龙沟村村史陈列馆。讲解员李建中用浓重的平山乡音哼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到最后,他又红了眼眶。
李建中当过兵,做过村干部,如今又做起了讲解员。他心目中的“王二小”名叫阎富华,这位少年英雄的事迹,他给参观者讲过一遍又一遍。
阎富华1929年出生,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
1938年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日报社和边区银行先头部队进驻南滚龙沟。随后,村里建起了游击组、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等组织,一起配合部队作战。
年少的阎富华加入了儿童团,利用放牛、拾柴的机会,给晋察冀日报社望风、放哨,防止敌人偷袭和汉奸特务破坏。一有风吹草动,便马上通知报社转移或者伏击敌人。
1941年秋的一天早晨,一路日军进犯南滚龙沟,因为山路崎岖,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时任村儿童团团长的阎富华在站岗放哨时,不幸被抓。在被敌人强逼带路时,为了拖延时间,掩护晋察冀日报社工作人员顺利转移,阎富华将日军引向崖顶。敌人发现受骗后,用刺刀将他挑下山崖,阎富华壮烈牺牲。
如今,在阎富华坠崖的崖顶,矗立着一座纪念阎富华的雕像。雕像中的少年,背依老黄牛,手持红缨枪,笔直地站立着,双眼凝视着远方。
阎富华牺牲后,被村民安葬在南滚龙沟村西的山谷中。墓地位于今天的南滚龙沟景区,墓碑前常常摆着游客致敬的鲜花。
南滚龙沟村村民史林山是阎富华儿时的小伙伴,他曾为挚友守墓数十年,致力于传扬阎富华的英雄事迹。
史林山回忆,阎富华牺牲后,抗日根据地文艺团体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作家、诗人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共同创作了《歌唱二小》。
这首歌曲1942年在《晋察冀日报》上刊登出来之前,史林山和村里的小伙伴就已经会唱了。
“史林山老人年龄大了,今后,我们继续做阎富华的守墓人,继续向人们讲述他的感人事迹。”李建中说。
寻找“王二小”:
千千万万个 都是小英雄
多年前,保定电视台纪录片《寻找王二小》摄制组,曾向全国发出了征集寻找“王二小”线索的消息,一时间电话、信件纷至沓来。
我省涞源、平山、行唐、易县、阜平、顺平和山西、内蒙古等地,都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英雄少年“王二小”。
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在探究,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到底是哪里人?
《歌唱二小》的词作者方冰生前曾多次说,“王二小”是个复合人物,是综合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创作出来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晋察冀诗抄》,将《歌唱二小》的名称改为《歌唱二小放牛郎》,广泛流行,成为现在通行的版本。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的身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十几岁就牺牲了。一首歌曲的背后,是一群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际英勇献身的壮烈。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抗日公约》:不上鬼子学,不念鬼子书;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不向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不暴露八路军,不说出村干部。
有许多“王二小”式的抗日小英雄,将这则公约牢记于心,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给部队和老百姓送信带路,做了许多工作,甚至献出了生命。
曾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兼政委的杨成武,在给作家陈模写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一书作序时写道:我虽然没有见过王二小,但“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狼牙口村……王二小和儿童团的孩子们为骑兵连割马草、送军鞋、送信,也做过许多的工作。”
今天,杨成武心中的“王二小”是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少年抗日英雄组成的群体,为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创作者提供大量创作素材。文艺创作者们被亲身经历和听闻的抗日少年事迹感动,将其写成歌曲、小说,如送鸡毛信的海娃、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才有了后来的代代传颂,经久不衰。
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才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伟大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姜艳)
相关
歌声把二小的故事传扬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著名作家、诗人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在平山县共同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八十多年过去,那婉转动人的旋律,用鲜血染红的悲歌,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记忆里。
这样经典的作品在燕赵大地诞生,是因为这片土地上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了词曲作者创作灵感。
李劫夫的女儿李丹丹在回忆父亲创作《歌唱二小》过程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方冰和李劫夫在平山县两界峰村房东家创作的情景。“父亲与诗人方冰坐在房东家已被烧破的台阶上,聊起见闻,感慨不已。父亲提议,‘我们写点叙事歌曲不好吗?歌颂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屈的英雄们,使他们的事迹得以流传,教育后来的人!’”
方冰也正有此意,他提笔就写,将自己听到看到,使他不止一次流过泪的抗敌事迹,集中在他熟悉的那些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同敌人机智搏斗的孩子身上,按叙事诗的格式写出了《歌唱二小》的歌词。
“好!抒情又悲壮!我马上谱曲。”李劫夫接过歌词,盘着腿,边用手打节奏,边哼着记着,很快把曲子谱好了。
抗日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很难找到钢笔墨水。他们就找来医院的红药水,再用高粱秆插上笔尖,写出的歌词和曲谱都是红色的。
《歌唱二小》很快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中传唱开,第一个唱这首歌的是后来成为女高音歌唱家的顾品祥。
顾品祥的演唱,是李劫夫一句句教出来的。李劫夫一直强调,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确定演唱的轻重、强弱、快慢。唱“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就快要走到山口”时,要唱得稍快些,表现紧张的情绪;唱到“他的脸上含着微笑”时,要唱得轻些、更亲切些;唱到“他的血染红了蓝的天”时,要强劲有力,表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李劫夫还用农村的葫芦瓢,模仿曼陀铃,做了“瓢琴”,让顾品祥自弹自唱。
就这样,顾品祥带着这“土乐器”,走到哪儿,把“王二小”唱到哪儿,一直唱到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逐渐唱遍了全国各地,成为经典抗战歌曲。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诗抄》,将歌名《歌唱二小》改为《歌唱二小放牛郎》。
在这首歌的影响下,关于“王二小”题材的各种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作家邢野创作的诗剧《王二小放牛郎》和儿童文学《王二小的故事》,陈模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安徽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共同拍摄的电影《二小放牛郎》,荣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儿童剧奖的《少年英雄王二小》等,不胜枚举。这些文艺作品,也表达出对抗日战争时期千千万万少年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文/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