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
"你就是白眼狼!"
"我凭什么要养她?"
"凭什么?要不是我们把你培养成人,你能有今天的出息?"
法庭上,母亲王丽华指着28岁的儿子张伟,声音尖锐刺耳。
张伟冷笑一声,眼神中满是讽刺。
"培养?"他重复着这个词,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你确定你们能用这个词?"
旁听席上,7岁的小雨穿着崭新的公主裙,好奇地看着哥哥,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表情这么可怕。
![]()
01
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三法庭里,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
审判长敲响法槌,庄严地宣布开庭。这是一起家事纠纷案,原告是55岁的张建国和52岁的王丽华夫妇,被告是他们28岁的儿子张伟。
"请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审判长的声音在法庭里回荡。
王丽华站起身来,她穿着一身朴素的深蓝色外套,头发有些花白,眼圈红肿,显然哭过不止一次。她的声音颤抖着,但语气坚决:
"法官大人,我们要求儿子张伟每月支付妹妹小雨的生活费、医疗费共计五千元,直到她成年为止。"
张伟坐在被告席上,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神情冷淡。听到母亲的话,他轻蔑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请原告说明具体情况。"审判长继续询问。
张建国这时也站了起来,他是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满脸风霜,手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长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的声音有些嘶哑:
"法官,我们家小雨今年7岁,身体一直不好,需要长期治疗。我和老婆都是普通工人,实在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费用。张伟是我们的长子,现在工作不错,月薪过万,理应承担照顾妹妹的责任。"
![]()
"可是最近一年多,他不但不给钱,还和我们断绝了联系。"王丽华接过话头,语气越来越激动,"小雨是他的妹妹啊!血浓于水的亲情,他怎么能这么冷血无情?"
旁听席上,小雨安静地坐在一个中年妇女身边。
那是张建国的妹妹张莉,今天特意请假来照顾小雨。
小女孩穿着一条粉色的公主裙,配着白色的小皮鞋,头上扎着两个蝴蝶结,看起来就像个洋娃娃。
她时不时地看向张伟,眼神中带着困惑和一丝怯意。
"被告对原告的陈述有什么意见?"审判长问道。
张伟缓缓站起身,他的身材高大,面容英俊,举止间透着一种职场精英的干练。但此刻,他的表情却异常冷漠:
"法官大人,我认为原告的要求完全没有法律依据。小雨是我的妹妹不错,但她还有父母,我没有法定义务承担她的抚养费用。"
"你怎么能这么说!"王丽华情绪激动地打断了张伟的话,"要不是我们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吗?你的工资高,生活条件好,帮助一下妹妹怎么了?"
"含辛茹苦?"张伟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嘲讽,"妈,您的记性真的很有选择性。"
"你什么意思?"张建国皱着眉头看着儿子。
"我什么意思?"张伟转向父亲,声音提高了几分,"爸,您还记得我小时候穿的都是什么衣服吗?您还记得我用的书包是从哪里来的吗?"
法庭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家人之间的紧张气氛。
张伟的代理律师这时站起来发言:"审判长,我的当事人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确实应该互相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强制。根据相关法律条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但成年子女对其他兄弟姐妹并没有法定的抚养责任。"
"可是小雨生病了!"王丽华几乎是喊出来的,"她才7岁,需要长期治疗,我们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张伟。他是哥哥,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妹妹受苦吗?"
张伟冷冷地看着母亲:"妈,您说小雨生病需要钱,那我问您,我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您是怎么做的?"
"那...那不一样..."王丽华支吾着。
"哪里不一样?"张伟步步紧逼,"我记得我8岁那年发高烧,您说花钱看病是浪费,让我自己硬撑。我记得我10岁时摔断了胳膊,您说小孩子骨头软,不用去医院,在家养几天就好了。"
张建国的脸色变得难看:"伟子,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们那时候条件确实不好..."
"条件不好?"张伟打断了父亲,"那为什么小雨一有个头疼脑热,您就抱着她往医院跑?为什么她要什么玩具您都买?为什么她的衣服都是新的,而我从小到大穿的都是别人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
旁听席上开始有了窃窃私语声。小雨似乎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往张莉的怀里缩了缩。
王丽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伟子,你...你怎么能这样想?我们对你也很好啊..."
"很好?"张伟苦笑,"妈,您知道我小学用的那个书包用了多少年吗?六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您知道我的同学们是怎么嘲笑我的吗?"
"那个书包虽然旧,但还能用啊..."张建国有些心虚地说。
"能用,所以我就应该一直用下去,对吧?"张伟的声音越来越冷,"可是小雨呢?她才上幼儿园,就已经换了三个书包了吧?每个都是最新款的。"
审判长敲了敲法槌:"请双方控制情绪,有序进行庭审。"
张伟深吸一口气,重新坐了下来。但他的眼神依然冰冷:
"法官大人,我想说的是,我的父母确实把我养大了,但他们的养育方式和对待小雨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们现在要求我承担小雨的费用,理由是他们对我的'栽培之恩',但这个'恩',我真的不敢承认。"
王丽华再次站起来,情绪激动:"张伟!你怎么能这么说?我们再怎么样,也是你的父母!没有我们,哪有你的今天?"
"是啊,没有你们,确实不会有我的今天。"张伟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讽刺,"但妈,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小时候也能像小雨一样被宠爱,被关心,我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这句话如同一颗炸弹,在法庭里炸开。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家人关系中深层的裂痕。
小雨突然开口了,她的声音清脆而稚嫩:"哥哥,你为什么不喜欢小雨?小雨哪里做错了?"
整个法庭瞬间安静下来。这个天真的问题,让所有成年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
张伟看向小雨,他的表情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波动。但很快,他又恢复了冷漠:
"小雨,哥哥不是不喜欢你,只是...有些事情你现在还不懂。"
02
要想理解这场法庭上的家庭战争,就必须回到张伟的童年时代。
1995年,张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张建国在建筑队做木工,王丽华在纺织厂上班。虽然收入不高,但小两口过得还算和和美美。
张伟从懂事起就发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别的孩子有新衣服穿,他总是穿邻居家孩子穿小了不要的旧衣服。这些衣服往往已经洗得发白,有些地方还有补丁。王丽华总是说:"能穿就行,小孩子长得快,买新的浪费钱。"
幼儿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背着漂亮的新书包,张伟背的却是表哥用过的旧书包。那个书包原本是蓝色的,但经过几年的使用,颜色已经变得斑驳不清。书包的拉链坏了,王丽华用大头针别住,每次开合都要小心翼翼。
"妈妈,我能不能也买个新书包?"5岁的张伟怯生生地问。
"买什么新的?这个还能用。"王丽华头也不抬地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你现在还小,不懂得节省。"
上小学的时候,张伟依然背着那个破旧的书包。同学们开始嘲笑他是"破烂王",说他家里很穷。张伟回家告诉父母,希望能换个书包。
"同学们说我家穷。"张伟委屈地说。
"说就说呗,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张建国漫不经心地说,"男孩子要能吃苦,不能太娇气。这叫穷养儿子,将来你会感谢我们的。"
这句"穷养儿子"成了张伟童年里最常听到的话。
文具盒是别人用过的,里面的铅笔是削得只剩一寸长的短铅笔头。橡皮擦用到最后只剩指甲盖那么大,张伟还舍不得扔。作业本永远是最便宜的那种,纸质粗糙,写字的时候铅笔经常刮破纸面。
![]()
而最让张伟印象深刻的,是生病时父母的态度。
8岁那年冬天,张伟感冒发高烧,浑身烫得像个小火炉。他蜷缩在床上,嘴唇干裂,不停地叫"妈妈"。
"又不是什么大病,吃点感冒药就好了。"王丽华摸了摸张伟的额头,皱了皱眉,但最终还是没有带他去医院。
张伟烧了三天三夜,险些烧坏脑子。等到退烧的时候,整个人瘦了一圈,看起来像根柴。
10岁时,张伟和同学玩耍时从单杠上掉下来,左胳膊明显变形。疼得他哇哇大哭,同学们都吓坏了。
"没事没事,小孩子骨头软,养几天就好了。"张建国看了看儿子的胳膊,虽然也心疼,但还是舍不得花钱去医院。
结果张伟的胳膊落下了毛病,至今阴天下雨还会隐隐作痛。
这样的童年让张伟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忍。他变得格外懂事,也格外早熟。他以为这就是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直到小雨的出生,一切都变了。
2017年,王丽华意外怀孕了,那年她已经44岁。医生说高龄产妇风险很大,建议不要这个孩子。但王丽华坚持要生下来。
"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她对张建国说。
22岁的张伟那时刚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他对这个即将出生的妹妹充满期待,幻想着要做一个好哥哥,给妹妹买好多好多礼物,绝不让她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过苦日子。
小雨出生后,张家的一切都变了。
这个粉嫩嫩的小婴儿像是上天赐给张家的珍宝。王丽华和张建国对她疼爱有加,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小雨的衣服全是新的,而且都是名牌。奶粉要买进口的最贵的,尿不湿也要选最好的品牌。婴儿车、婴儿床、各种玩具,应有尽有。
"女儿要富养嘛。"王丽华每次买东西的时候都这么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张伟那时候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他想,父母说得对,穷养儿子富养女,这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且小雨确实很可爱,值得被好好疼爱。
可是慢慢地,张伟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小雨6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发烧,王丽华和张建国慌得不行,立即抱着她去了市里最好的儿童医院。挂号费200块,各种检查花了上千块,最后医生说只是普通的婴儿发烧,开了点药就好了。
张伟想起自己8岁时发高烧险些烧坏脑子的经历,心里五味杂陈。
小雨1岁的时候,王丽华给她买了一个价值500块钱的生日蛋糕,还请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庆祝。那个蛋糕精美得像艺术品,小雨咿咿呀呀地不知道在高兴什么,但所有人都围着她拍照。
张伟想起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过生日蛋糕,最多就是煮个鸡蛋。他问母亲:"妈,我小时候怎么没有生日蛋糕?"
"那时候条件不好啊,现在不一样了。"王丽华随口说道。
条件不好?张伟想,自己刚工作那年,月薪只有三千块,家里的经济条件确实比以前好了一些,但也没到可以随意挥霍的程度。可是为了小雨,父母似乎从来不在乎钱。
小雨2岁的时候,王丽华带她去拍艺术照,一套下来花了两千块。照片洗出来,小雨穿着各种漂亮的小裙子,像个小公主一样。
![]()
"我们家小雨就是小公主。"王丽华逢人就夸,脸上的骄傲和宠溺一览无余。
张伟看着那些照片,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连一张像样的全家福都没有。唯一的几张照片还是学校组织拍的,他总是穿着那些洗得发白的旧衣服,看起来格外寒酸。
渐渐地,张伟开始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父母对他和对小雨的态度,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情感上。
小雨哭了,王丽华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去哄她。
张伟小时候哭,王丽华总是说:"男孩子哭什么哭,没出息。"
小雨要什么玩具,只要不是太过分,王丽华都会买给她。
张伟小时候想要个变形金刚,被拒绝了无数次,理由是"男孩子要朴素,不能爱慕虚荣"。
小雨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张建国会心疼得不行,抱起来又哄又吹。
张伟小时候摔倒,张建国总是说:"男孩子要勇敢,自己站起来。"
最让张伟难以接受的是,父母开始在外人面前夸奖他了。
"我们家张伟现在工作不错,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呢。"王丽华见人就说,"都是我们教育得好,从小对他严格要求,所以他现在才这么有出息。"
"是啊,男孩子就得穷养,不能太娇惯。你看我们家张伟,从小就懂事,现在工作这么好,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正确。"张建国也经常这么说。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伟都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他想起自己童年那些苦涩的回忆,想起那个破旧的书包,想起那些嘲笑他的同学,想起生病时的无助和绝望。
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教育得好"吗?
更让张伟愤怒的是,父母开始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应该回报他们的"栽培之恩"了。
03
张伟的成功确实令人瞩目。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很快在一家知名外企找到了销售工作。他的业绩一直名列前茅,短短几年就升到了区域经理的位置,月薪从最初的三千涨到了一万二。
在同龄人中,张伟绝对算是成功人士。他租住在市中心的高档公寓,开着一辆不错的车,穿着得体的西装,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王丽华和张建国对儿子的成功感到非常骄傲,也开始把这份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教育有方"。
"你看看,要不是我们从小对张伟严格要求,他能有今天吗?"王丽华在邻居面前炫耀,"男孩子就得穷养,不能惯着。我们当年虽然对他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了他好。现在他成功了,就证明我们的方法是对的。"
"是啊,现在的年轻人都太娇气了,一点苦都吃不了。"张建国也附和着,"我们家张伟从小就能吃苦,所以现在才这么有出息。"
他们开始以张伟为荣,逢人就说自己的教子经验。仿佛张伟小时候受的那些苦,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成功教育法"。
而这种态度的转变,让张伟感到深深的厌恶。
2019年,小雨2岁时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医生说这种病不算太严重,但治疗周期很长,费用也不便宜,每个月的医药费大概需要三四千块钱。
对于月收入只有六七千的张建国夫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丽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伟。
"伟子啊,小雨生病了,需要很多钱治疗。"王丽华打电话给张伟,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期待,"你现在工作这么好,能不能帮帮家里?"
张伟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答应了。毕竟小雨是无辜的,而且确实是他的妹妹。
他开始每个月给家里打三千块钱,专门用于小雨的治疗费用。这对他来说并不算太大的负担,但也不是小数目。
![]()
王丽华和张建国对此非常感激,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是他们把张伟培养成才的,现在张伟有能力了,回报家庭不是应该的吗?
"我们当年对你虽然严格,但都是为了你好。"王丽华说,"要不是我们的严格教育,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吗?现在家里有困难,你帮一把也是应该的。"
张伟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继续转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要求开始变得越来越过分。
小雨3岁的时候,王丽华决定送她去最好的私立幼儿园。那个幼儿园每个月的学费要两千块,加上各种杂费,每月至少需要三千块。
"伟子,小雨要上幼儿园了,我们选了市里最好的那家。"王丽华打电话给张伟,"学费有点贵,你看能不能再多给点?"
"多少钱?"张伟问。
"每个月大概六千块吧,包括医疗费和学费。"
张伟愣了一下:"妈,我记得咱们附近不是有个不错的公立幼儿园吗?学费便宜很多。"
"那怎么能行?"王丽华立即反对,"小雨这么聪明可爱,当然要去最好的学校。而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更负责,环境也更好。"
"可是六千块钱..."张伟有些犹豫。
"伟子,你一个月赚一万多,六千块对你来说不算什么。"王丽华的语气开始变得有些不悦,"小雨是你妹妹,你不帮她谁帮她?"
张伟最终还是妥协了,每月给家里的钱从三千涨到了六千。
但这还没有结束。
小雨4岁时,王丽华说要给她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课、舞蹈课、英语课、绘画课。每项课程都不便宜,加起来每月又要两千块。
"小雨很有艺术天赋,不能浪费了。"王丽华振振有词,"现在的孩子都要全面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妈,这些课程真的有必要吗?她才4岁..."张伟试图劝阻。
"当然有必要!"王丽华打断了他,"你看人家别的小朋友,哪个不是从小就开始学这学那?小雨这么聪明,不能耽误了她。"
"那爸爸呢?他不能多承担一些吗?"
"你爸爸一个月才赚五千多块钱,除了家里的基本开销,哪有多余的钱?"王丽华理所当然地说,"你现在有能力,多帮帮家里怎么了?"
张伟开始感到不满了。他发现父母似乎把他当成了小雨的提款机,需要钱就找他要,而且越要越多。
更让他愤怒的是父母的态度。他们认为张伟给钱是应该的,是他的义务,甚至是他的恩情回报。
"要不是我们当年对你严格教育,你能有今天的成功吗?"这句话成了王丽华的口头禅。每当张伟表示质疑时,她就会搬出这套理论。
"我们把你从小养到大,供你读书,让你成才。现在你成功了,回报一下家庭不是应该的吗?"张建国也经常这么说。
2021年,矛盾终于爆发了。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张伟回家看望父母和小雨。他发现小雨又换了一身新衣服,从头到脚都是名牌,光那双小皮鞋就要八百块钱。
而客厅里还摆着好几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玩具:芭比娃娃、乐高积木、电子琴、遥控车...都是价格不菲的高档玩具。
"这些都是给小雨买的?"张伟问。
"是啊,小雨喜欢嘛。"王丽华一脸宠溺地看着正在玩玩具的小雨,"孩子就应该快快乐乐的,什么都不缺。"
"这些玩具花了多少钱?"
"也不多,就两三千块钱。"王丽华轻描淡写地说。
张伟深吸一口气:"妈,我记得我小时候想要一个变形金刚,你说男孩子不能爱慕虚荣,拒绝给我买。那个变形金刚才50块钱。"
"那能一样吗?"王丽华有些不耐烦,"你那时候我们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当然要给小雨最好的。"
"条件好了?"张伟的声音提高了,"妈,您觉得现在家里的条件好,是因为谁?"
"当然是因为你工作好啊。"王丽华理所当然地说,"所以你更应该多为家里考虑。"
"那您有没有想过,我的工作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张伟终于忍不住了,"您刚才说条件好了,这个好条件是我的钱换来的!您用我的钱给小雨买玩具,然后告诉我说家里条件好了?"
"伟子,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张建国也有些生气了,"家里的事情,你怎么能算得这么清楚?"
"算得清楚?"张伟冷笑,"爸,我问您,我每个月给家里八千块钱,您觉得这是我应该的吗?"
"当然是应该的!"王丽华立即回答,"要不是我们把你培养成人,你能有今天的成功吗?没有我们,你连存在都不存在!"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张伟。
![]()
"培养?"他站起身来,声音变得冰冷,"妈,您口中的培养,就是让我从小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就是让我背一个破书包用六年?就是我生病的时候不舍得花钱给我看医生?"
"那...那是为了锻炼你..."王丽华有些心虚。
"锻炼?"张伟指着正在玩耍的小雨,"那您为什么不锻炼她?为什么她生个小病您就抱着她往医院跑?为什么她要什么玩具您都买?为什么她的衣服都是名牌新衣服?"
张建国想要说什么,但被张伟打断了:
"您别跟我说什么穷养儿富养女的道理。如果真的是为了教育,为什么现在您用我的钱给小雨买这么多昂贵的东西?您这是在富养她,但花的是我的钱!"
王丽华被说得哑口无言,过了半天才说:"那...那你小时候我们确实对你严格了一点,但都是为了你好啊..."
"为了我好?"张伟的眼中闪着愤怒的光芒,"妈,如果真的是为了我好,为什么小雨就不需要这种'好'?为什么对她就要另一套标准?"
这场争吵最终不欢而散。张伟摔门而出,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
04
张伟与父母的决裂,在他们的亲朋好友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支持张伟,认为父母确实过分了。张伟的大学同学李明就是其中之一:
"老张,我觉得你做得对。你父母这明显是双重标准,对你和对你妹妹完全不一样。"李明说,"而且你已经给了家里这么多钱,他们还不满足,这就过分了。"
但更多的人站在了张伟父母这一边。
"张伟这孩子太无情了。"邻居李阿姨摇着头说,"父母把他养这么大,供他读大学,现在他有出息了就翻脸不认人。"
"就是啊,父母再怎么样,也是亲生的。"另一个邻居也附和着,"小雨还这么小,就生病了,当哥哥的怎么能见死不救?"
张建国的弟弟张建华更是直接批评张伟:
"伟子这孩子心太狠了。小时候是苦了点,但哪家的男孩子不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翅膀硬了就不认父母了,这是不孝啊。"
面对外界的压力,王丽华和张建国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他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把张伟养大,现在儿子不但不感恩,还反过来指责他们,这简直是忘恩负义。
"我们当年再苦再累,也把他养大了。"王丽华流着眼泪说,"现在他有钱了,就看不起我们了。小雨生病需要钱,他就是不给,这还是人吗?"
张建国也很愤怒:"我们对他严格,是为了让他成才。现在他真的成才了,却反过来怨我们。这孩子的心让狗吃了!"
小雨的病情在这期间有些恶化,需要更多的治疗费用。张建国夫妇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他们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钱。但借钱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小雨的治疗是个长期过程。
王丽华多次打电话给张伟,希望他能回心转意,继续承担小雨的医疗费用。但张伟总是冷冷地拒绝。
"我已经给过家里很多钱了。小雨是你们的女儿,不是我的女儿,我没有义务养她。"张伟的声音毫无感情。
"伟子,你怎么能这么说?她是你妹妹啊!"王丽华哭着说。
"妹妹又怎么样?我对她已经仁至义尽了。"张伟回答。
眼看小雨的治疗费用越来越难以承担,王丽华和张建国做出了一个决定:起诉张伟。
他们咨询了律师,律师告诉他们,从法律角度来看,兄弟姐妹之间确实没有法定的抚养义务。但如果能证明张伟有能力承担,而父母确实无力承担,法院可能会从道德层面进行调解。
"我们不是为了钱,我们是要讨个公道。"张建国对律师说,"他是我们一手养大的,现在家里有困难,他就袖手旁观,这合理吗?"
律师建议他们收集证据,证明张伟的收入情况和家庭的经济困难。同时,也要准备好关于张伟成长过程的相关材料。
2023年3月,王丽华和张建国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伟承担小雨的抚养费。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他们所在的社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更多的人是看热闹的心态。
![]()
"这家人真是的,打官司打到法院去了。"
"亲父子成仇人,这得多大的矛盾啊。"
"我看张伟就是心太狠了,父母养他这么大不容易。"
"话也不能这么说,当父母的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
舆论的声音很复杂,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同情张伟的父母。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张伟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不孝。
但也有少数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张伟的高中老师陈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我记得张伟这个学生,从小就很懂事,但也很敏感。他总是穿得很朴素,有时候连学费都交得比较晚。但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
陈老师回忆道,"现在想想,他小时候可能确实过得比较苦。"
随着开庭日期的临近,这个案件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当地的一些媒体也开始报道这个"儿子拒绝赡养妹妹"的家庭纠纷案。
在大多数报道中,张伟都被描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形象,而他的父母则被描绘成"含辛茹苦"的苦命父母。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法庭将会给出答案。
05
开庭这一天,法庭里挤满了人。
除了当事人双方和他们的律师,旁听席上还坐着很多邻居、亲戚,甚至还有一些专程来旁听的记者和社会观察者。
小雨被张建国的妹妹张莉带来了。小女孩穿着一身粉色的公主裙,看起来像个洋娃娃。她显然不明白今天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只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庄严的地方。
张伟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坐在被告席上。他的表情冷漠,但眼神中闪烁着某种复杂的情绪。
审判长宣布开庭后,双方律师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原告方律师首先发言:
"法官大人,张伟作为家庭的长子,在父母无力承担小雨医疗费用的情况下,理应承担起哥哥的责任。张伟目前月收入超过一万元,完全有能力承担每月五千元的费用。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月收入微薄,实在无力承担小雨的长期治疗费用。"
"更重要的是,张伟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栽培。如果没有父母从小的严格教育,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现在家庭有困难,他理应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被告方律师立即反击:
"审判长,原告的要求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根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但成年子女对其兄弟姐妹没有法定的抚养责任。张伟虽然是小雨的哥哥,但他们之间不存在法定的抚养关系。"
"至于原告声称的'养育之恩',我们认为这是父母应尽的法定义务,不能成为要求张伟承担额外责任的理由。而且,我们有理由质疑原告对张伟的'养育'质量。"
审判长示意双方律师暂停,开始询问当事人:
"原告,请详细说明你们的诉讼请求和理由。"
王丽华站起身来,声音颤抖:
"法官大人,我们要求张伟每月支付五千元,用于小雨的医疗费和生活费。张伟是我们一手养大的,从小到大,我们为了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现在他有能力了,帮助一下妹妹不是应该的吗?"
"小雨才7岁,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治疗。我和老张都是普通工人,真的承担不起这么高的费用。张伟一个月赚一万多,五千块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救命钱啊。"
说着说着,王丽华开始哽咽:
"我们不是贪图他的钱,我们只是希望这个家能够和和睦睦。小雨是他的亲妹妹,血浓于水,他怎么能这么无情?"
审判长转向张伟:
"被告,你对原告的陈述有什么意见?"
张伟缓缓站起,他的声音平静而冷淡:
"法官大人,我认为原告的要求是无理的。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对小雨没有抚养义务。其次,我已经在过去几年里给了家里很多钱,总计超过二十万元,我认为已经尽到了作为家庭成员的义务。"
"至于原告声称的'养育之恩',我想说,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定义务,不是恩情。而且,我对他们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异议。"
"异议?你什么意思?"王丽华情绪激动地打断了张伟。
审判长敲了敲法槌:"请原告保持安静,让被告说完。"
张伟继续说道:
"法官大人,我想请法庭调查一下我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我穿的都是别人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用的书包用了六年,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我生病的时候,他们舍不得花钱给我看医生,导致我现在还有后遗症。"
"而对小雨,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小雨的衣服都是名牌新衣服,玩具应有尽有,生个小病就往最好的医院送。这种双重标准,让我很难接受他们的'恩情论'。"
王丽华急忙解释:
"那是因为条件不一样啊!你小时候我们家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当然要给小雨最好的。"
"条件好了?"张伟冷笑,"妈,这个'好条件'是谁创造的?不就是用我给家里的钱吗?您用我的钱给小雨买最好的东西,然后告诉我说家里条件好了?"
法庭里开始有了窃窃私语声。很多人意识到这个案件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审判长继续询问:
"原告,你们能否详细说明对张伟的养育过程?"
张建国站起身来:
"法官,我们虽然条件不好,但确实把张伟养大了。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我们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男孩子就应该多吃苦,这样才能成才。"
"严格教育?"张伟的声音提高了,"爸,您说的严格教育,就是让我穿破衣服?用破书包?生病不给治疗?"
"那...那也是为了锻炼你的意志啊..."张建国有些心虚。
这时,审判长决定传唤证人。
第一个证人是张伟的小学同学刘华。刘华现在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对张伟的童年有着清楚的记忆:
"法官大人,我和张伟从小就认识。我记得他小时候确实过得很苦,总是穿着很旧的衣服,书包也是破破烂烂的。同学们有时候会嘲笑他,但他从来不抱怨,总是很努力地学习。"
"我记得有一次,张伟生病了,发高烧还坚持来上课。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在家休息,他说家里没钱看医生,只能硬挺。那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心疼。"
第二个证人是张家的邻居李阿姨:
"张伟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但确实过得不容易。我记得他小时候总是帮家里干活,洗衣服、做饭、照顾自己,什么都会。他的衣服都是别人家不要的,我有时候看着心疼,想给他买件新的,但他总是不要。"
"小雨出生后,情况确实不一样了。王丽华对小雨可宠了,什么好东西都给她买。说实话,我们这些当邻居的,也能看出来他们对两个孩子的态度差别很大。"
第三个证人是小雨的主治医师:
"小雨的病情确实需要长期治疗,但不算严重。每月的医疗费用大概在两千到三千元之间。这个家庭在治疗过程中,对孩子的照顾非常细致,从来不在医疗费用上省钱。"
听了这些证言,法庭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案件。
最后一个证人是张伟的高中老师陈老师:
"张伟是我教过的最努力的学生之一。他的家庭条件确实不好,但他从来不抱怨,总是默默地承受一切。我记得他高三那年,为了节省车费,每天走两个小时上学。冬天的时候,他的手经常冻得通红,但还是坚持学习。"
"他考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都为他高兴。但我也能感觉到,他心里有些东西,一直没有释怀。现在看来,可能就是和家庭的这些问题有关。"
证人证言结束后,审判长询问双方是否还有补充:
"原告,你们对证人证言有什么意见?"
王丽华显得有些慌乱:
"那...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确实条件不好,但我们也是尽力了啊。再说,正是因为我们的严格教育,张伟才能成才的。"
"被告,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就在法官准备宣布休庭时,张伟突然站起身来,声音哽咽:
"法官大人,我有话要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包括已经绝望的父母。张伟深深地看了一眼坐在旁听席上的小雨,那个瘦小的身影让他想起了22年前的自己。
"关于我和这个家庭的真实关系,我想法庭应该知道全部的真相..."
他的话让整个法庭陷入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