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在太子问题上几经反复。他早年无子,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子刘据,立为皇后。七年后刘据立为太子。卫氏显贵,卫青一门四人封侯。卫子夫姐夫公孙贺也以车骑将军封侯。但刘彻晚年对卫太子的不满和怀疑,除政策歧见、卫氏色衰爱弛外,景帝易太子的教训也起了某种作用。
1.钩弋夫人入宫
太始三年(前94),刘彻六十二岁。一次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间有奇女,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刘彻之好奇早已人所共知。“巧遇奇女”不过是“望气”者内外勾通的骗术。拳夫人“其父坐法宫刑,为中黄门”,熟知汉宫廷秘事和刘彻的心理特点。“两手皆拳”不过是以“奇”邀宠之智。自卫氏得宠以来,民间早就有歌谣流传:“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足见世间欲进美女以邀富贵者大有人在。新贵入宫不久,宫廷政治遂出现了各种微妙的变化。据《汉书·外戚传》记载:
拳夫人进为倢伃,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后卫太子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多过失,宠姬王夫人男齐怀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犹与久之。
刘彻在易太子问题上之所以“犹与久之”,实乃担心自己身后“女主专恣”而已。吕后、窦后、母亲王皇后的所作所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刘彻晚年的一块心病。
2.刘彻与卫太子关系的变化
刘彻何以产生易太子的念头是一个难解之谜。起初,刘彻不但没有易太子之意,而且还有意培养太子的施政本领。易太子之心是积渐而生的: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刘据思想、性格、风格与其父迥然不同,但这未必足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刘彻往往“是太子而非皇后”,说明他有意鼓励太子独立思考,培养其是非判断能力。刘彻甚至为太子设立了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卫太子好《穀梁》,不好《公羊》。辐凑于卫太子周围的“异端”,有不少仕途不逞之徒,非议刘彻路线和主张,如经古文学派的儒生。太子地位与许多人政治生命相关,他们无不在作心照不宣的政治投资。人们意识到武帝朝终究会成为历史。在他们看来,奉迎刘彻好大喜功政策的“兴利”“用法”之臣,大多是政治暴发户。反之,这批人对卫太子上台抱着既仇视又畏惧的心理,冀望刘彻父子间矛盾激化;朝臣中的“稳健派”希望刘彻因政策失误而改弦易辙,只要保住卫太子嗣君地位,他们在新朝的地位就有了保障;卫太子的兄弟们,齐怀王刘闳、燕剌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乃至刘弗陵家族势力,都不希望卫太子的嗣君地位固定下来。总之,随着刘彻逐渐年迈多病,皇权的继承问题愈来愈敏感,一场政治风暴不可避免地来到了。
3.陷入“老人政治”怪圈
倘若刘彻晚年没有重大失误,卫太子或许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权力交替。不幸刘彻晚年铸成大错,天下之乱几乎一发不可收拾,反证了卫太子对父亲政策批评的正确性,一向以“圣主”自诩的刘彻自觉颜面扫地。太子则成了政治反对派实际上的旗帜,这是刘彻心理上不能容忍的。父子之间渐生疑窦。政客们最善于捕捉这类政治间隙,这里有他们纵横捭阖赖以谋生的空间。刘彻对戾太子的姿态渐成作戏,政客们识破玄机,以卫青已故益轻卫氏。皇权周围的生态环境、政治空气发生显著变化。《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
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
何谓“察”?何谓“微伺”?何谓“防闲”?父子的礼数依旧,感情已经冷却了。卫后、太子失宠,礼遇与冷遇相距不远。刘彻陷入了老人政治的怪圈。天汉二年(前99),刘彻为挽回李广利伐大宛失利的面子,封匈奴降王成娩为开陵侯,令他将所部与楼兰兵共击车师。刘彻再度失算,成娩为匈奴右贤王援军所破。天汉三年(前98),匈奴再入雁门。天汉四年(前97),刘彻发天下“七科適”及勇敢士,命李广利等率步骑二十万分三路大举远征匈奴。不料李广利再次失利。刘彻派公孙敖率部接应李陵,与匈奴左贤王战,无功而返。公孙敖畏罪,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于是刘彻族诛李陵。其实,教单于备汉者是汉降将李绪,不是李陵。汉军一再损兵折将,刘彻如何面对一再劝谏勿启战端的卫太子呢?
“恼羞成怒”在心理学上是指因辱而羞,由羞而怒的心态转化机制,也叫一种心理“投射”,即为自己的积怒寻找一个可以发泄的方向。李陵的家族、卫太子刘据和卫氏家族都成了刘彻倾泄愤怒的对象。
太始二年(前95)刘彻巡边,经回中道,斩诸郡县守令长。此后连年出巡:太始三年东巡;四年东巡封泰山,年底又西巡……频繁程度大大超过往年,带有焦虑、狂躁的迹象。刘彻的精神试图冲破肉躯,摆脱世俗的困扰,欲超越宿命的安排,追求精神解脱。一切终归无效——升仙的所有努力都证明“无验”。人终必死,皇权怎样继承?怎样处置太子?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变更制度”,二是“征伐四夷”。刘彻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且相当成功地完成了它们,平庸之辈是不可企及的,但伟大也能变成一种枷锁:刘彻追求不朽,他要为自己建立永恒的金字塔,不能容忍拘俗庸儒们糟蹋自己的一世英名,不容任何人遮盖自己的光辉,哪怕是儿子。
刘彻怎样走出这个精神怪圈呢?像父亲景帝那样易太子?他未期许其他任何一个儿子。太始三年(前94),赵婕妤(钩弋)生皇子刘弗陵。刘彻把她居住的宫之门改为“尧母门”,以示对少子之爱。既然把赵婕妤与尧母相比,刘弗陵自然成了当今的“帝尧”。尧在经典中被塑造成“垂拱南面而天下治”的无为之君形象,这或许是刘彻对身后大政方针的期望所在。刘彻多次表示刘弗陵“类我”,“心欲立焉”,向朝野发出了易太子的信号。
本文节选自庄春波《汉武帝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汉武帝的传记著作,侧重从汉武帝的思想及其实践的角度,对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政策和历史走向作了深入的剖析。以贾谊《治安策》提出的九大问题开篇,分析了汉朝到武帝时代由“无为之治”转变为“有为政治”的必然性,接着叙述和分析了汉武帝复兴儒学,建立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实行“利出一孔”的经济政策,以及征战匈奴和西域等,最后剖析了汉武帝大一统皇权主义的内涵和影响。本书史料扎实,见解新颖,论证严谨,可读性高,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通识读物。
【作者简介】
庄春波(1950—2001),山东潍坊人,历史学者,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汉武帝评传》、《济南简史》(合著)、《古史钩沉》(先秦秦汉史论文集)、《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齐名臣》、《墨学与思维方式的发展》,参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秦汉卷》第十四章,撰写《兵制》篇。2000年被评为济南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目录】
第一章 “文景之治”与刘彻精神的孕育期
一、“汉武帝时代”的预言者和见证人
二、皇帝家族与皇权结构
三、景帝朝的嗣君之争
四、太子傅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五、儒道互黜,两度交锋
六、“文景之治”的遗产
第二章 崇论闳议 复兴儒学
一、初登大宝,神道设教,新政蒙受挫折
二、察举士子,穷微阐奥,悉延百端之学
三、开科设策,讲论大道,卓然尊崇儒术
四、移风易俗,尊经兴学,教化天下万民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考辨
第三章 化隆闳博 改弦更张
一、“元朔更化”,与民更始
二、以中御外的内朝机构
三、完善察举制度,健全官僚体制
四、强干弱枝,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五、“援礼入法”,重用“酷吏”
六、设置刺史监郡体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第四章 反击匈奴 拓边置郡
一、欲北先南,经略三越、西南夷
二、对匈奴战略方针的转变
三、全面改革军事体制
四、对匈奴的全面战略反攻
五、朔方、河西置郡,修建汉长城
六、设置南北边郡,恢复疆域一统
第五章 强本弱末、利出一孔的经济政策
一、汉初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
二、利出一孔的“轻重”理论
三、强本弱末,保护农业生产
四、加强国家对工商产业的管理
五、“新经济政策”的宏观后果
第六章 神秘主义的发轫与转轨
一、受惑方士,耽迷巫术
二、皇权崇拜
三、精神生活的重大转折
四、神秘主义泛滥学术
五、汉武帝与中山李氏事略
第七章 远征西域 再伐匈奴
一、西域与早期沙漠草原“丝绸之路”
二、伐匈奴、征西域的决策过程
三、伐大宛与马政之关系
四、汉对西域的远征
五、再次远征匈奴,李广利丧师辱国
第八章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一、晚年战略决策的失误
二、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
三、刘彻晚年何以易太子
四、“巫蛊之祸”真相大白
五、降“哀痛之诏”以罪己
第九章 汉武帝时代的终结
一、刘彻之死及遗留问题
二、刘彻身后的政治格局
三、昭帝失政与宣帝中兴
四、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第十章 汉武帝时代的科技文化艺术
一、生产工具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刘彻对科技事业的支持
三、刘彻对艺术文化的影响
四、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
第十一章 论刘彻的大一统皇权主义
一、刘彻主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先王与后王——两类王权的基础
三、“皇帝”名号与“霸王道杂之”
四、君道观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五、大一统皇权主义的思维方式
六、“大一统”与“子学时代”的终结
七、刘彻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附录
刘彻年谱
武帝朝建年号表
主要参考论著
原版后记
寄往天国的邮件
——代再版后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