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小伙伴说起来他遇到的一件事。有一次航前飞机出现打印机故障。他遇到乘务长,乘务长说道:“故障怎么处理的?你们不会又办理了保留吧?”。原本没什么,只是当时听到这话心里还是不好受。毕竟那天真的办理了保留,但并不是因为不会排故,而是时间紧,又不想延误,办理保留,航后回来处理也不影响。
之前也遇到飞行员这么说:“你们又办理保留了?”是啊,是办理了保留。那是因为航材缺件!
当然飞行员不会当着机务面说:“机务只会办保留”。但那语气听起来却有九分这个意思。
并不是说拉仇恨,只为用这篇文章解释其中的误会。
“谁说机务只会办保留?”这类话语在民航圈内时而可闻,往往伴随着对机务维修人员专业能力的误解。
殊不知,每一次故障保留的背后,都是机务人员在严格遵循适航标准综合评估航班运行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所做出的严谨决策。
其实他们不是在“拖延”或“敷衍”,而是在运用中国民航局(CAAC)认可的《最低设备清单(MEL)》和《主最低设备清单(MMEL》),这些具有法规效力的文件,为飞机在特定故障下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MEL中强调了四种办理保留的原因,如,时间原因,航材缺件原因,工具原因,其它原因。只要是满足MEL的规定,做好M项和O项。就可以放行飞机,办理过保留的飞机,并不等于飞机不适航。当然对于保留的数量也会有所限制。比如说一架飞机不超过几个,同一个系统不超过几个保留等。
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飞行和乘务团队专注于飞行操作和客舱服务,而机务维修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领域,其工作内容、标准和决策过程并不总是被外界完全了解。
故障保留不是简单的“放任故障”,而是一套严格规范的适航管理机制。放行人员提交的每一份故障保留都需要经过质量和领导的审批,并同步到各运行部门参照执行。
当航后执行保留故障的排故时,维修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手册进行操作,不能随意更改MEL项目号,更不能随意增减M项或运行限制。
机务维修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责任感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实践考核。
维修人员需要熟悉飞机的结构、系统和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标准。这包括航空材料分析、飞行器结构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体系。
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维修工具和设备。从飞机发动机、液压系统、起落架等关键部件的维护保养,到故障诊断和排除,都需要精湛的技术。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务维修工作不仅没有简化,反而面临着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复杂的技能要求。
下次当你听到“机务只会办保留”的说法时,请记住:每一张故障保留单的背后,都是机务维修人员在严格遵守适航规章、平衡运行效率与飞行安全所做出的专业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