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农村有的地方为了审批一些建设土地的指标,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把交通比较便利并且好种植的良田审批建了楼房,或者是盖了厂房和其它商业经营用房,祖辈之前留下的良田总觉得慢慢开始减少,尤其是平原的地区,也许是为了保住基本农田的红线,不得不在山上开荒拓土,不得不在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开发恢复了基本的农田。
近年来发现有些偏远的山区的大山里也成了基本的农田,原本绿油油的荒山变为光秃秃的农田,曾经鸟语花香的地方变得寂静无声,目前留守农村种田的人不多,年轻人的部分都去了城里工作,也不知道这些新开发的农田以后会不会有人种植,又会不会再次处于荒废状态呢?关注农业发展的人都知道,在这个网络平台信息时代都能了解到有不少地方把基本农田都已经开发到山上去了。
新开发的田地不肥沃,要经历多年的反复耕种才能恢复种植正常土壤,总是那么让人好奇,让人有一种开荒造田的趋势向其它地方的农村蔓延,这样的一些做法很让人吃惊和质疑,这样的做法有可行性吗?以前的良田都哪里去了?开发荒山种水稻产量能达到心目中的预期吗?如果是否定的我们觉得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粮食的安全。
人们的心里也很清楚,开山造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投入方面会损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因为荒山大多数都是陡峭不平几乎是不适合种植庄稼,开发出来的田园都是梯田,根本就不能用机械化生产,即便是小型耕种机也不实用,只能用传统牛耕式劳作,农民在种植和管理上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此,应该也会很少农民意愿耕种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把田埂和墙壁用水泥稳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即便是用石头砌累也扛不住自然的风吹雨打,用不了多久建好的耕地一场大雨就会容易坍塌,还有,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荒山里新开出的农田土壤是不肥沃的,要经历好几年不断种植才能恢复成为良田,农村人也越来越少,留守的多数为年纪大的老人,多年后又会不会再次抛荒成为荒地呢?这些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即便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水稻不适合在山上种植,因为山上的水源不足,夏季遇到干旱之时对水稻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算下来除去人工和成本几乎是没有收益的,难道有相关专家研究出了耐干旱、高产量的水稻或者是旱稻吗?但还没有在信息平台发现权威的消息,只有看到在山上种植的是传统流传下来产量少的旱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